聯合報記者羅真、邱宜君/台北報導
一般人多以為待在家裡就可以避免PM2.5,國衛院與環保署比較不同地區老人PM2.5暴露量,並將寺廟、餐廳、烹飪、燒香等亞洲特有排放源納入監測,挑選台北、花蓮、嘉義、高雄四地老人進行調查,發現「住家微環境」是老人PM2.5暴露主要環境,其中又以嘉義濃度最高,可能與燒香禮佛、住家鄰近馬路比率較高有關。
空汙不僅來自大環境,大約三成來自住家微環境。國衛院研究團隊針對上述四地共八十四戶老人調查,發現老人多數時間待在家中,前三地的老人每天待在家中時間達八成七到八成八,高雄老人高達九成三。
這幾年雖然PM2.5略有改善,但仍未達標,民眾仍飽受空汙之苦。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連續監測發現,四地老人住家室內外PM2.5暴露量以嘉義最高,日均值為七十四點九到八十一點七單位(微克/立方公尺),其次為高雄六十四點四到六十四點九單位、台北卅三點四到四十二點三單位、花蓮卅一到卅四單位。
住家微環境暴露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研究發現,七成六的嘉義長者會在家中燒香禮佛、六成三住在交通繁忙的馬路旁、兩成二住在味道較重的餐廳或工廠旁、兩成住在廟宇旁邊,比率均高居其他地區之冠。
計畫主持人之一,台大醫學系教授郭育良也表示,分析四地PM2.5顆粒上的金屬來源,各地均以地殼元素為主,但高雄第二大來源是鋼鐵製造業與交通排放,占二成五,嘉義與台北分別有兩成六與兩成九來自交通排放,花蓮三成六來自油燃燒、一成一來自水泥廠,中央及地方應從多管道控管空汙。
另外,國衛院PM2.5 前瞻性老人世代追蹤研究也發現,空汙與老人多項健康指標有關,其中長期對肌肉量的不良健康效應,是國際上首要發現。研究證實,PM2.5暴露每增加一單位 ,顯著造成老人年度肌肉量下降百分之零點二、脂肪量增加百分之零點二八。
衛福部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李岡遠表示,從學理推測,許多空汙物質刺激全身發炎反應和過氧化物產生,長期持續會抑制肌肉細胞生成,導致肌肉減少,可能達到肌少症。郭育良表示,PM2.5通常會附著多環芳香烴等環境荷爾蒙,這可能是空汙導致身體組成改變的原因。
郭育良也表示,不同縣市空汙來源組成有很大差異,需透過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防治,個人方面固然需要自行注意減少室內空汙,但不能只靠個人,微環境和大環境雙方面都要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