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蔡昕穎、林麒瑋
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大方支持幾個縣市的軌道建設,一時之間,各地都想蓋輕軌。看待這些「紙上輕軌」,樂觀期待的大有人在,由於過程缺乏專業審核,不免憂心立意良善的綠色運輸成了養不起的財政負擔。
高雄輕軌是全台第一條輕軌
越來越多國際城市採用輕軌擔任軌道運輸要角,就是看上它施工快、造價比捷運便宜,也不必像路面電車或火車要到處架空線影響市容等優點,適用衛星城市或大都會偏遠區域的輕、中運量地區,若採高架建設,還能騰出地面供汽機車通行。
在提出輕軌建設計畫的幾個縣市之外,交通部長賀陳旦又點名地勢平坦的宜蘭、彰化,都適合興建輕軌,結合既有人口規模、觀光特色,運量應該不是大問題,每公里約五億元的造價,比動輒數十億元的地下化捷運系統還具成本效益。
新北市交通局副局長鍾鳴時表示,發展軌道運輸是正確作法,不論興建捷運或輕軌,最重要的評估重點包含定位明確、成本足夠和維護管理三部分,而且要經過可行性和需求量的評估,才能有效利用。
新北市捷運局執行淡海輕軌建設,整個過程耗費多年評估、審查,當時選擇做輕軌不做捷運的原因,關鍵考量就是「載客量」,經專家、學者和官員討論,加上環評等評估,淡海輕軌沿線客源只到中運量需求,才決定做輕軌、捨捷運延伸線。
「審都沒審,大家都說要蓋輕軌了。」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馮正民說,過去軌道建設由地方政府先送可行性計畫及綜合規劃到交通部審查,但現在似乎只要地方和中央口頭講好就可以做了。
馮正民說,現在「喊」出來的幾條輕軌大多是「供給導向」,也就是沿線還沒有這麼大的需求,規畫者預期會有這麼多運量,這是很有風險的;發展得好就沒問題,若和預期有落差該怎麼辦?營運單位就很可憐,「這是為蓋而蓋」。
他提醒,蓋輕軌或捷運須評估當地目前的大眾運輸使用率有多少?若使用率很低,現在搭公車的人都很少,如何判斷未來搭輕軌的人會變多呢?拉抬大眾運輸使用率的配套措施和把握度要說清楚,否則將成財政大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