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推動「田園城市」,希望在城市各處及學校種菜,自然生態作家劉克襄昨天公開直言,「田園城市應該適可而止」,應謹記田園城市的教育意義,適地適性;他認為,台北市要推的是「綠色城市」而非田園城市。
去年柯文哲競選初期,劉克襄曾應柯幕僚之邀,帶著從來沒逛過菜市場的柯文哲到雙連走訪傳統市場,柯上任之後也多次指示市府「多向劉克襄請教」。
柯文哲上任後推動「田園城市」,在閒置空地、建築屋頂和公園空地種植可食用蔬菜,也推動「小田園計畫」,在一九三所學校打造部分空間當成菜圃或果園,讓師生體驗農食教育。
劉克襄昨天受邀於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世界地球日綠色市集活動「草地講堂」演講,他觀察,台北市空氣汙染嚴重,閒置土地大多緊鄰車水馬龍路段,「種菜誰敢吃?」此外,學校能種菜處大多是畸零地,許多老師不知種什麼,帶孩子種易吸附灰塵的葉菜類,他直言「超市買的青菜就算噴過農藥,可能都比學校種得安全。」
劉克襄說,不可否認學校種菜,除了「生產」還有食農教育的意義,但「能不能食用,要打個問號」,必須謹記「田園城市的教育意義,絕對大過產值」,目的是讓學生親近土地、認識食物,而不是「吃到安全的食物」。
他說,台北應該種的不是蔬菜,而是綠色的樹,北市有許多閒置空地,若能打造成臨時公園,也能成為移動的生態島。
記者吳家宇/台北報導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推動「田園城市」,卻遭作家劉克襄批評「應適可而止」。台北市產發局長林崇傑表示,「田園城市」分為三個工作同步進行,「吃」只是其中一項附帶功能,應不至於和劉克襄的理念相違。
林崇傑說,校園「小田園計畫」是利用校內閒置空間闢菜園,希望學生從參與耕種的過程學習關懷土地;公園處利用公共空間,創造城市中的可食地景,提供民眾共同參與園藝工作,建構社區網絡;產發局則與小農合作,幫農夫恢復休耕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