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左裕
近一個月以來國際間最重大的政治及經濟新聞不外乎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由前總統川普扳倒現任副總統賀錦麗,即將回鍋白宮。選舉過程中在兩人辯論後,民調顯示由賀錦麗領先約5%,川普也因此宣稱不再與法官出身的賀錦麗進行辯論,但隔週賀接受媒體訪問,對於主持人所提的通膨、降息及失業率等問題並未正面回應,反而宣揚其「機會經濟」(Opportunity Economy)計劃,以降低日常用品成本為主軸,包括協助小企業與家庭、育兒稅收抵免及降低居住成本等為訴求。
然自新冠肺炎爆發後,供應體系斷鏈、生產減少,輔以當時川普實施「無限QE」政策救市,導致通膨暴漲,之後為了抑制通膨而實施升息政策,才引發企業投資縮手、失業率及房貸違約率升高,這些攸關民生經濟的「痛苦指數」(misery Index)--- 即通膨率及失業率的加總,仍居高不下。也因此高舉「讓美國再次強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MAGA)大旗的川普,著重於對企業減稅、鼓勵投資降低失業率、及提高關稅等方案,在賀錦麗受訪後民調反而逆境上揚,終於再次擄獲選民的心,重披黃袍。
而在川普當選後,我們關心的是,對兩岸的經濟與市場的影響為何?首先是對中國的貿易戰將會持續、甚至擴大。原因除了過去2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後,其民主化程度並未隨經濟成長正向發展,反而更為中央及個人集權,此結果與美國的預期相反;其次是中、俄聯盟等國家,以人民幣為交易貨幣的方向將降低對美元的依賴及需求,此「去美元化」(de-dollarization)的作法,將削減美國的美元霸權(hegemony),進而影響美國在國際的影響力及執政者給美國選民的信任度,如同2002年小布希出兵攻打想採用歐元計價石油的伊拉克一般,川普勢將力抗中國的勢力發展,除了限制資金及關鍵產業進入中國投資外,將再以提高關稅減少中國的進口或提高其成本。這些干預手段也將延緩中國經濟的回暖與市場的復甦。而中國再以寬鬆的貨幣政策救市,在沒有基礎產業及基本面的支撐下,結果可能是「以創造新的泡沫救原來的泡沫」,投資者不可不慎。
而對台灣而言,雖然川普選前宣稱要對台灣收取保護費及對晶片課關稅,但晶片之生產有技術門檻,在美國境內無適當且充足的替代產品下,課關稅的後果可能是稅負成本轉嫁給需求者,反造成終端產品價格的上漲,對消費者反而不利;而既然台灣位處第一島鏈的樞紐位置,以美國為首的民主聯盟對台協防將是必然之舉,台灣為此支付的國防經費也會是協商下的結果。
另一個國人關心的重點是台幣升值的壓力。以台灣連年經常帳的盈餘,台幣升值的基本面早超過韓國及紐、澳等國,但在央行政策主導下,壓低台幣以刺激出口的政策早已被美國列為貿易法「特別301條款」(Section 301 of the Trade Act of 1974)之匯率操縱國。但連年來並未被要求升值,原因即如上所述,在美中貿易及貨幣戰下,若要求台幣升值,以獲利為目標的台商勢必又將資金轉進中國大陸境內投資,將抵銷美國對中國制裁的力道,也因此連年的台幣低估問題,都是高高舉起而輕輕放下,就是美國以政治手段解決經濟問題的結果,預期川普上任後,對台灣的態度仍將採與以往類似的友善策略,即以維持台灣的經濟動能支撐民主實力。
由上述論述可知,經濟發展與政治實力實為一體兩面且密不可分,中國前20年所累績的大量外匯存底實為外資匯入投資所累積的成果,自2018年美國啟動貿易戰後,其資金、產業及人才之流出對經濟發展已產生明顯的衝擊;在川普再次主政後,對貿易戰及金融戰的力道將再加深,以維護美元霸權及美國的政治影響力,因此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不容樂觀。而台灣在民主陣營中的地位特殊,政治影響力將超越關稅或貨幣制裁的壓力,因此不用過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