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雄/口述 蔡佩蓉/撰文
我從1980年開始長期就在關注房地產,在2000年之前曾買過第1間房屋,從2次的購屋經驗來看,正巧都是「房客變屋主」,而這些年昇華出的房地產心法就是——「逢重大事件房產必跌,但往後反彈力道更強。」
怎麼說?我的第1間房屋是在1986年買的,當年正是1980年代波段房市谷底,那1年發現交易量逐漸復甦,正巧我在台北市榮星華園附近租屋,屋主覺得沒必要住那麼大的空間,於是決定出售「由大換小」。
由於跟房東平日維繫良好關係,開啓了雙方坐下議價的契機,最後用以總價200萬元買下,當時市場利率高達7%,因為出社會工作沒幾年,於是先跟老爸借了100萬元,降低貸款金額,所以雙薪家庭每月房貸只需幾千元,壓力並不大。
1995年正打算安排小孩的學區,就將榮星花園房屋以總價700萬元出售給對戶鄰居,轉而在大安區租屋,當時月租金3萬元,加上出售房屋賺了500萬元現金,因此沒有迫切購屋打算。
而以房地產景氣時機來看,1992年是台北市房地產波段高點反轉向下的時期,尤其1996年是總統直選、台海危機的時期,不少人選擇移民海外,1998年又是國揚、擎碧等大型建商跳票的「歹時機」,但到了2000年卻是一個重要關鍵。
當年是買賣移轉棟數止跌回升的1年,總統大選、政黨輪替後一陣房市震盪,卻也嗅出買氣回溫的氣息。又正巧,一家人租了5年的房子,屋主缺錢想賣房,我就以1千萬元整、每坪25萬元買下,當時我萬萬沒料到10多年後,這間房屋增值了超過1.5倍,每坪市值大概有3000萬元左右。
如今打算過退休生活,這間具有都更價值的公寓可讓我未來生活無虞。歸納這些年的買房心法,我認為房價長線是穩定上揚,只要每逢重大事件短則1至2個月長至半年,即為重要的買房時機,不過現在房價真得很高,對於一般年輕人來說,要在台北市買房恐怕是很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