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灑哥/口述 蔡佩蓉/撰文
【前言:看完前面4篇1970年至1990年代年輕人購屋故事,與2000年的換屋案例,都不難發現,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薪水要漲並不困難、扛高利率房貸不會沒有勇氣,雙薪家庭白手起家拚房就是社會風氣。
不過,當1970、80年代的年輕人,經過20~30年後變成「富爸媽」的時候,買房風氣也轉變,他們有投資台灣房市的獲利經驗、有足夠的財富作資產配置,當然為小孩置產的這股「存房風氣」,也成為近年房市某層面的寫照,下文「瀟灑哥」可能就在你我身邊。】
我今年27歲,跟父母同住在新北市中和,正當同年齡的朋友、同事在討論「買不起房」的時候,我其實沒有太大的感覺,或許你會覺得我在想「買不起就用租的」、「有穩定的貼心女友,不怕沒車、沒房,一起打拚就好」,但實際上,是在大學時父母就已經告訴我:我們幫你留了1間房子。
這樣說起來,在高房價之際,也就不會那麼心慌了!畢竟從前中和被視為郊區,1980年代末期,父母只不過1戶公寓買50萬元,現在聽說附近行情都1600萬元了,心裡當然很踏實——「我家的房子增值這麼多,以後更不用扛房貸啊!」
父母最早是在1980年代在永和買房,後來因為我準備升上小學,就像是「孟母三遷」一般,他們選擇在國小校園不遠、附近有老師為鄰的文教環境買房,1994年父母手邊有些閒錢,就決定再買1間房子出租,到了大學時父母就告訴我,「以後一間我們兩老養老用,另一間就讓你結婚成家。」
1980年代的時候台灣經濟非常好、1990年代甚至股市上萬點,爸媽有很多朋友在股市賺了幾百萬元,全都拿去亂花,到50幾歲連間養老的房子都沒有,實在很可惜。而現在房價這麼高,我總父母會告訴我,「幸好當年有好好存錢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