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振義
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使減碳成為各行各業的共同目標,而營建業作為高碳排放產業,無疑是減碳行動中的關鍵角色。在這樣的背景下,航空業推動永續航空燃油(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SAF)的經驗為其他行業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示。營建業如何從中汲取經驗,探索生植能(生質燃料及生物能源)應用的可能性,不僅能減少施工過程中的碳排放,還能在全球碳中和潮流中提升競爭力。本文從國際先進案例出發,探討台灣推廣生植能的可能策略與實現方式,助力營建業的減碳轉型。
永續航空燃油(SAF)是以廢棄食用油、動物脂肪等可再生資源製成的新型燃料,能有效減少高達 80% 的碳排放。航空業長期以來是碳排放重點行業,隨著國際減碳政策日益嚴格,SAF 的推廣成為航空業的重要策略。以 新加坡(Singapore) 為例,其已成為全球最大的 SAF 生產國,不僅建立了完善的生產與供應鏈體系,還透過政策補貼及稅務優惠促進應用。同時,英國建築公司 Skanska 的經驗也證明,SAF 技術的應用不僅限於航空業。在施工機具中採用氫化植物油(Hydrotreated Vegetable Oil, HVO)等生質燃料,不僅能顯著降低碳排放,還能改善施工現場的空氣品質。這些案例說明了政策支持與產業鏈合作在推動永續燃料應用中的關鍵作用。
相比航空業,營建業的碳排放來源更為複雜,主要包括建材生產、施工機具使用及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在台灣,營建業的碳排壓力集中於大型基礎建設及都市更新項目,柴油機具和運輸車輛仍是主流,替代燃料的應用比例偏低。此外,生質燃料的成本與技術普及程度不足,也是營建業推廣生植能的重要挑戰。尤其是替代燃料供應鏈的穩定性問題,對於高強度的施工場域而言尤為關鍵。
儘管面臨挑戰,許多先進國家已開始在營建業推廣生植能,取得了值得借鑒的成果。例如,美國 Turner Construction 在 紐約(New York) 的建築工地廣泛使用 B20 生物柴油(含有 20% 生物成分的混合燃料),不僅降低了施工設備的碳排放,還顯著改善了空氣品質,對施工人員和周邊居民的健康帶來積極影響。而在 雷西非(Recife),建築工地的生物質廢棄物被用於生產氣化燃料,每年可產生 4.8 GWh 的電能,足以供應 4,000 戶家庭的需求,同時減少約 2,500 噸的二氧化碳排放。英國 Skanska 則從試點逐步推廣到全面使用 HVO 生質燃料,成為建築行業減碳創新的典範。這些經驗顯示,生植能的應用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創新,更需要政府支持與產業協作來共同推動。
基於國際經驗,台灣營建業可以在推廣生植能方面採取多項具體策略。首先,政府應設立專門的生植能示範項目,例如在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中試行 B20 生物柴油或其他替代燃料,並透過數據驗證其效益。同時,提供補貼與稅務減免,鼓勵建築公司和供應商合作,建立穩定的替代燃料供應鏈。在政策層面,可制定碳排放標準和低碳施工法規,明確要求施工階段使用低碳燃料。此外,地方縣市政府可以制定以下規範:
1. 建築執照審查納入減碳要求:縣市政府在核發建築執照時,可要求申請者提交減碳施工計畫,包含施工階段中使用替代燃料或低碳技術的比例及預期效益。
2. 生植能使用比例規範:針對公共工程或大型建設專案,要求施工過程中使用一定比例的生植能燃料(如 B20 生物柴油),並設立檢查機制以確保執行。
3. 補貼與獎勵:對於自願採用生植能技術的小型建築公司,提供補貼或稅務優惠,鼓勵更多業者參與。
4. 廢棄物能源化管理:要求營建工地建立生物質廢棄物的分類與回收機制,推動廢棄物轉化為生物燃料的再利用。
除了政策和技術層面,推廣生植能還需要關注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施工機具操作人員需要接受替代燃料使用的專業訓練,以確保燃料的安全有效運用。同時,透過公眾宣導與企業內部教育,提高社會對生植能減碳效益的認識,進一步推動其在市場中的接受度。
展望未來,台灣營建業如果能成功推廣生植能,將為整個行業帶來深遠的影響。這不僅有助於減少碳排放,實現國家的減碳承諾,還能提高台灣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為其他行業樹立典範。在全球向碳中和轉型的過程中,營建業的低碳轉型不僅是挑戰,更是一個重要的機會。藉由政策支持、技術創新與國際合作,台灣有望成為生植能應用的領先者,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