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台灣逾3成中壯年人口陷入代謝症候群危機,5成以上有三高異常及腰圍過粗問題,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等慢性病的機率相當高,健康拉警報。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18年成人預防保健資料顯示,超過5成的40至64歲的中年人口,三高中有一項異常且腰圍過粗(男≧90公分,女≧80公分),3成以上有代謝症候群,其中三高皆偏高且腰圍過粗,加上體重過重或肥胖者近2成。
藝人曾莞婷擔任「89量腰日」健康大使。圖/聯合報記者簡浩正攝
台中榮總院長、新陳代謝科醫師許惠恒表示,人到中年,將無可避免面臨肥胖、代謝症候群、慢性病等「代謝懸崖」,研究顯示,45歲後的中年族群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成倍數增長,尤其女性更激增3.6倍,罹患心血管、糖尿病機率也增加,呼籲民眾固定量腰圍、健康飲食與維持運動,促進健康。
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科長李惠蘭表示,代謝症候群是隱藏在慢性病背後的危險因子,其診斷標準是「三高加二害」,意味血壓高、飯前血糖高、三酸甘油酯高,加上腰圍過粗、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若民眾5項指標中有3項或超過3項異常,即屬代謝症候群,恐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及「心臟病及腦中風」機率分別比一般健康民眾高6、4、3、2倍。
中年女性更須注意。許惠恒說,荷爾蒙會影響脂肪的分布堆積,所以在女性進入更年期之後,失去女性荷爾蒙保護,囤積腹部脂肪的速率比男性快很多,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會增加。
代謝症候群指標之一是「量腰圍」,許惠恒指出,腰部容易囤積「內臟脂肪」,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很大,因此大肚子是必須注意的健康警訊,建議應常量腰圍,避免腰圍過粗,才能降低代謝症候群引起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生機率。值得注意的是,在傳染病流行期間,肥胖的人免疫力更差,更容易得到疾病。
國健署呼籲,民眾透過健康吃,採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為原則,並且規律做運動,每周達到150分鐘(每周5次、每次30分鐘,或每日累計30分鐘)的中等運動,不僅可維持健康身型,還可遠離代謝症候群的威脅。
如何正確量腰圍?
千禧之愛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榮譽教授蔡克嵩表示,先吐氣、讓肚子放鬆後,在肋骨下緣跟腸骨上緣(橫膈膜跟髖骨的位置)取中線,就是腰圍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