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彭宣雅╱綜合報導
台灣大量進口洋垃圾,甚至成為垃圾處理的中繼站,引發社會議論。環保署今天表示,台灣是循環經濟的熱點,未來修法後,會把這些進口便宜洋垃圾的貿易商排除,甚至會加嚴標準,讓台灣不再是其他國家的資源處理中繼點。
環保署表示,早在去年底就與各部會共同討論,但當時洋垃圾進口還不明顯。直到今年3月根據財政部的資料,發現洋垃圾明顯增加,因此與其他部會研議,是否可提高關稅或加強邊境管理。我國邊境查驗由財政部關務署把關,遇有廢棄物判定疑義時,環保署協助會同判定,自105年至107年7月共計會同查驗15次,發現不合規定依法退運並予以處分7次。
塑膠袋也是資源回收項目,但因質量太輕,民營清運業者多不願分類。(圖/台中市環保局提供)
環保署廢管處副處長蘇國澤表示, 產業用料的需求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經濟部)提出來,用料是否有通盤管控並不清楚。站在環保署的立場,對進口的東西有問題就會查驗與退運,甚至加重罰款,洋垃圾不是哪個單位可以獨力承擔的。
蘇國澤說,現階段透過民間業者回報及環保署署長信箱投訴,確實發現很多貿易商從國外標售洋垃圾來台灣後,簡單處理後就賣出,甚至賣到中國大陸去,讓台灣成為其他國家垃圾的處理中心。
但今年8月13日,環保署預告修正「屬產業用料需求之事業廢棄物」,強制要求廠商有用料需求廠商自己處理、自己進口,若要貿易商代勞,會要求是有工廠供料合約的用料,不是這些垃圾大量進來後,隨便分類洗一洗就賣出去,賣到那裡去也不知道,增加國內垃圾處理資源回收的負擔。
蘇國澤表示,我國的資源回收若確實做好分類,廠商就不用再分,若還要多一道手續再分類當然需要成本,乾淨回收的價格自然比較高。
通常,鮮奶罐這種HDPE做成塑料後,可以再製成垃圾桶、農業常用的塑膠棧板;寶特瓶PET可做成機能性衣料,比如俄羅斯奧運時,台灣的廠商為十多國製作隊服;另外養樂多瓶是PS,可回收成為育苗花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