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宛茜、馮靖惠/台北報導
立委跟企業創辦人昨不約而同建議行政院長賴清德,將英文列為第二官方語言。對此,學者認為,「英語力等於國力」並非定論,且列官方語言不但涉及複雜文書作業,也未必能提升英語能力。
行政院長賴清德(左)和教育部長潘文忠昨天答詢時,表示可研究提升英文列為官方語言的可行性。 記者曾吉松/攝影
全球化時代,英語力等於國力?台大外文系教授廖咸浩認為這是「天大的迷思」。他說,台灣、南韓、日本和中國大陸,經濟、國力快速起飛時,「國民英語能力普遍不好」;是起飛後才開始憂心英語能力不夠好。
廖咸浩認為,國力強盛有兩個關鍵:創造力和吸收力。而創造力跟語言能力有關,「語言能力好才能擁有思考力與創造力。」曾有研究指出,每個人只能用一種語言做精密思考,若讓孩子太早學英語,便會阻礙他打好母語的基礎,最後打造一堆「英語還可以的庸才」,第一、第二官方語言都不好。
至於吸收力,廖咸浩認為,英語當然可幫助吸收更多國際知識,「但不需要每個人的英語都學很好。」一旦國家用政策制定英語為官方語言,等於獨尊英語、扼殺國人學習其他語言和知識的時間。他認為,在網路時代,翻譯已可提供吸收國際知識的功能。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則說,一旦英語列為官方語言,台灣所有官方文件、會議紀錄都要中英雙語並陳,連立院會議紀錄都要寫成英語,「有這個必要嗎?」
台大森林系教授袁孝維則說,所謂官方語言,起碼是一半以上國民可熟知使用的語言,否則大家用一知半解的語言發布政令,肯定誤會叢生。她建議,政府應先用心提供雙語化的指標、文宣,並在公共運輸系統上進行簡單正確的中英文廣播。
新聞辭典/何謂官方語言?
何謂官方語言?根據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在二○一五年「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政策白皮書中的定義,「所謂官方語言,大抵規範官方單位或教育單位,以該語言作為其主要的溝通媒介。」政府和學校所使用的文書,都必須使用該語言。
至於文化部在「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所指的國家語言,文化部指出,該法的立法精神在於確保面臨傳承危機的本土語言及文化得以保存、復振及平等發展,而非指定為官方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