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記者張芮瑜╱宜蘭報導
傳統戲曲、廟會陣頭不可或缺的銅鑼,全台有八成以上都出自位於宜蘭林午鐵工廠之手。這間創立於民國38年、製鑼超過一甲子的老字號工廠曾一度面臨失傳危機,所幸第三代林浩賢10年前選擇回鄉傳承家族使命,故事被中華文化總會拍成短片,感動人心。
隱身在熱鬧宜蘭市區的「林午鐵工廠」,前身是軍方指定維修廠,以修兵器、製作耕耘機、車床等工具為主,但過去廟會陣頭少不了銅鑼,曾有顧客把壞掉的銅鑼拿來修,第一代師傅林午於是開始鑽研製鑼,從此開啟家業。
林午在民國60年代時掌握訣竅,使用進口銅片替換鐵片,一敲一擊手打錘製的銅鑼突破音質障礙,沉穩悠揚,名聲如鑼聲般響亮,目前全台逾8成北管、陣頭用的鑼、鈸都出自林午鐵工廠;許多國內著名表演團體,使用的銅鑼也紛紛指定由林午鐵工廠來造,訂單甚至來自西藏、印度、阿拉伯。
林午過世後,第二代林烈輝3兄弟掌店,將製鑼技術發揚光大,但隨時代變遷,銅鑼需求較少,傳統產業也面臨失傳危機,直到10年前,製鑼師父親林烈旗堅持敲打製鑼的身影才喚回了原本學醫的第三代林浩賢。
林烈旗對兒子林浩賢說,「社會上要學新東西,老師很多,但說到製銅鑼,就我一個。」他告訴兒子,可以另外找出路,但要確保還有一套製鑼技術在身上。32歲林浩賢於是回家學製鑼,誓言傳承家族使命,讓製鑼技術傳到第三代。
中華文化總會訪尋隱身巷弄角落的在地職人,自去年 8 月起推出《匠人魂》系列影片,今年找上林午鐵工廠,昨天在宜蘭縣政府舉辦記者會發布第9部影片「手打銅鑼篇」,林烈旗與林浩賢也到場欣賞,感動不已;文化總會表示,希望藉影片向傳承三代近70年的匠人精神致敬,更期盼林午鐵工廠的製鑼技藝能薪火相傳。
林午鐵工廠製鑼超過一甲子,傳承三代的故事被中華文化總會拍成紀念短片,製鑼師林烈旗(右4)、林浩賢(右3)、宜蘭縣代理縣長陳金德(右2)、文總副會長江春男(左3)一同參與短片首映會。記者張芮瑜/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