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魏莨伊/台北報導
文資法去年7月修法通過,鼓勵古物認證,加強文資保存,光台北市這一年來市定古物就從11件飆升到50件,增加4倍多,以往不受注意的古物悄然融冰,紛紛「出土」。
劍潭公園石狛犬今年被定為古物,為相關文物保存年代最久、外型最大、材質最好的。 記者魏莨伊/攝影
台北市立文獻館長詹素貞表示,古物依照價值分為一般古物、重要古物和國寶。
台北市目前擁有的1件國寶是黄土水之水牛圖,1件重要古物是黄土水之釋迦出山,其他48件是一般古物。這一年增加的39件市定古物都屬一般古物。
其中,有122年歷史的士林國小,就有13件文件登錄為市定古物,包括沿革誌、鄉土誌、教員免許狀,連學籍簿、賞狀、畢業證書,也被視為值得珍藏的古物。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裡的25件原住民禮儀器物與藝術畫作,則是私人博物館提報數量最多的一批古物,裡頭一把排灣族青銅刀最有故事。
北市古物委員周宗賢說,這把青銅刀是排灣族原住民頭目所有,台灣不產銅也不產鐵,代表這把刀是「舶來品」,能證明原住民很早就跟海外國家有貿易往來,意義重大。
除此之外,原住民族的服飾鑲有珠貝,也是早已絕傳的技藝。這些古物早期被國外學者大批蒐購,能留下的都相當珍貴。
位於劍潭公園的一對石狛犬,也得到文資認證,它是西元1902年由日本陸軍高等官奉納捐獻給官幣大社,為全台日治神社相關文物中保存年代最久。石狛犬逾1.5公尺高,材質是用產自日本兵庫縣上等花崗石御影石,也相當珍貴。
古物融冰,象徵有歷史年分的「老」東西受到重視之餘,也相對受到更好的保護。
詹素貞表示,年底前將舉辦古物文資研習,將古物觀念推展到公家機關,大家一起把古物「挖 」出來。
台北市立文獻館明年度將對全市14所、1945年前興建的百年老校,展開校藏文物普查,考證每一個文物背景並列冊;接著是和早期台北市民息息相關的戶政事務所、衛生所,要讓所有文化資產完整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