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文化部長鄭麗君昨天宣布,將啟動台北公會堂(中山堂)、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欽差行台、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旗後砲台等六處北高市定古蹟升格國定古蹟的審議程序,預計年底前完成程序,可見證台灣從大航海時代、清領、日治至今的歷史足跡。
這六處古蹟建成年代分布於十九至二十世紀,建成者包括台灣民眾、清朝及日本、英國政府,不少建成者被視為外來政權。鄭麗君說,這顯現台灣走過的不同歷史階段,反映台灣多元文化型塑過程,最重要的是,這些古蹟呈現台灣的多元文化價值,「我們要用國家力量來再現這些台灣歷史記憶。」
龍山寺前殿的八角藻井。(圖/聯合新聞網)
「這是遲來的升格!」鄭麗君說,文資法早期將古蹟區分為第一、第二、第三等三級,分別由中央、省及直轄市、縣市層級主管。一九九七年,文資法為配合精省,取消舊法的三級分類,將台灣省的四十二處全數改為國定古蹟,漏了當時隸屬北高二直轄市六處二級古蹟。
文資局長施國隆說,文化部啟動升格程序後,還得邀集文資專家做古蹟價值評估審議,並與北高兩市協調,屆時各古蹟主管機關將變成文化部,但管理機關不變,如北市植物園的欽差行台仍由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管理。
文化部後續將負擔起大部分預算與維護人力。施國隆說,以私人古蹟龍山寺、保安宮來說,原由文化部和北市府共同負擔九成五預算,寺方負擔百分之五,未來上述九成五預算全由文化部擔起;公部門古蹟,原由文化部和管理單位分出四和六成,升格後變成各出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