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幸恩/新北報導
土城大墓公為板橋、中和、土城擺街13莊信仰中心,歷經反清、抗日、漳泉械鬥226年,廟方花5年時間從風水寶地黑狗穴中挖出300座古墓,最古老的清乾隆年間的「呂墓」,擁有232年歷史,廟方盼效法金門縣陳禎墓等,爭取列為國定古蹟,未來將開挖遺址。
清乾隆時期,林爽文率軍反清復明,百餘名部眾遭清軍殺死,當地人不捨異鄉人曝屍荒野,便將屍首葬大墓公現址,後也葬有漳泉械鬥、抗日義勇軍等先人。
大墓公總幹事林雲騰說,大墓公現有226歷史,廟地右側為埤塘山「黑狗穴」風水寶地,放眼望去滿是一顆顆石頭,鮮少人知平凡無奇的石頭為百年古墓碑,5年前與台北藝術大學合作,將古墓群分6區塊,逐步挖掘出300座有墓籍資料的古墓。
北藝大學者根據古墓碑形制、風格、碑文,推側為清末至日治時期立碑,300座古墓平均逾150年歷史,其中有30座為清代地方仕紳古墓,墓碑上刻有朝廷冊封的「諡號」,也雕有蠣虎紋飾,足證其顯赫身分。
林雲騰也說,300座古墓中以乾隆癸卯年「呂墓」232年歷史為最古老,可效法擁有489年歷史的國定古蹟金門縣陳禎墓、陳健墓,或僅51年歷史的新北市定古蹟淡水于右任墓,向文化部、文化局積極爭取列為國定古蹟、市定古蹟。
林雲騰進一步提到,「土城大墓公中元祭典」3年前被登錄為新北市定無形文化資產,對地方來說,歷史意義、文化地位重大,未來若順利列為古蹟,也將開挖相關墓址,研究其陪葬品、下葬姿勢,盼釐清在地族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