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 鄭舲、張理國/台北報導
民進黨上任以來力推轉型正義,但《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將時間限定於國民黨執政的1945年至1992年,針對性立法已讓轉型正義毫無公信力。近日中正紀念堂轉型議題再度浮上檯面,從促轉會提出撤出三軍儀隊、新台幣改版等「去蔣化」規畫,「轉型正義」究竟是促進和解或清算鬥爭,值得深思。
文化部趕在去年底提出中正紀念堂轉型規畫報告,以兩案並陳方式簽報行政院。負責召集協商的政務委員林萬億年前轉述,有民眾建議可以改為立法院,引起各方討論。林萬億說,這不是他的提案,而是「人民」的建議,就像前副總統呂秀蓮曾建議將中正紀念堂改為歷屆總統紀念館。
文化部提出中正紀念堂兩套轉型方案,其中提出建議撤出三軍儀隊,但已被國防部拒絕。圖為中正紀念堂內禮兵交接,吸引眾多遊客目光。(中國時報資料照片)
林萬億澄清,目前中正紀念堂的轉型有十幾種建議,其中關於國家自由民主歷史記憶和文藝活動的建議比較多,也有人提到改成立法院、NGO、文化部或農業產業館。由於轉型事涉跨部會、甚至跨院際協商,相關方案還要聽取台北市政府及立法院的想法,短期內還難以定案。
雖然中正紀念堂建物本體不拆幾乎已成共識,但被視為「威權象徵」的蔣中正銅像如何處理仍待討論。促轉會去年任務進度報告雖未提及銅像是否拆除,但建議撤出三軍儀隊,舉辦民主與人權相關常設展,改寫威權象徵。
不過,撤出三軍儀隊的建議,已被國防部拒絕。中正紀念堂轉型議題就如空間本身,社會有不同評價及看法,若是以空間活化、呈現多元價值角度轉型,當然是件好事,也能透過保存多元歷史記憶促進社會和解;但若要強推「去蔣」,只要碰上蔣中正相關符號都一律抹除,只恐重新陷入政治泥淖,擴大不同族群間的裂痕。
另外,促轉會代理主委楊翠日前接受專訪時提及,促轉會正研究經歷過轉型正義的國家,如何處理錢幣上的威權象徵,央行每年有經費用於汰舊換新錢幣,促轉會思考能否搭上節奏,慢慢換掉市面上有蔣中正頭像的錢幣,顯示促轉會仍未放棄推動錢幣去蔣。
不過,新台幣改版去蔣,對民眾來說只是浪費公帑的無意義行為,更進一步加深外界對「去蔣化」與「轉型正義」間的連結。促轉會推動轉型正義,能否跳脫侷限性的去蔣化思考,達成不帶仇恨、訴求寬容的轉型?中正紀念堂轉型後能否「功過並陳」?考驗政府處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