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宏聰/高雄報導
高雄市4座焚化爐產生的飛灰固化物需予以掩埋,但4處掩埋場容積即將飽和,環保局啟動活化工程,預計花3年時間,將早期掩埋的垃圾挖出處理,估算可清出42萬立方公尺空間,足以提供5年掩埋需求,暫時紓解高雄垃圾掩埋壓力。
環保局啟動垃圾掩埋場活化工程,將舊垃圾挖出處理,約清出42萬立方公尺空間,估計能滿足5年掩埋需求。(高市環保局提供)
高雄4座焚化廠,每年共產生7萬5000噸飛灰穩定化物,需要掩埋處理,不過全市只剩4座掩埋場仍開放運作,剩餘容積率僅剩11.22%,而民間申設的掩埋場更因地方抗爭,至今連環評也未通過,環保局先前評估,最快2018上半年垃圾掩埋空間就會耗盡。
環保局長蔡孟裕指出,為解決垃圾掩埋問題,已啟動「掩埋場活化工程」,把既有掩埋場過去埋下的垃圾,重新挖除,利用篩分、風選、磁選、人工撿拾等工序,把早年的垃圾分類為可燃物、資源回收物、腐植土。
分類出來的資源回收物予以變賣、腐植土作為後續掩埋覆土使用、可燃物則進行焚化,活化作業估計3年內可完成,約可將掩埋場飽和大限往後延長5年,暫時緩解垃圾掩埋的燃眉之急。
蔡孟裕表示,掩埋場活化將過去的垃圾重新分類處理,挖除的土地未來也會持續利用,提供更多垃圾暫存容積需求,可以說是同時滿足「資源循環再利用」、「土地循環再利用」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