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林巧璉、王慧瑛/綜合報導
去年10月14日高雄城中城大火死傷慘重,災後各界愛心湧入,市府社會局捐款專戶開放10多天,10月26日停止城中城指定捐款,當時總金額達2億6799餘萬元,後續仍有不少善款指定捐給城中城事故,最終善款達4.1億元,用於照顧死傷者家庭災後重建,目前善款仍有6千餘萬。
城中城悲劇罹難者46人、受災人數76人,經高雄市社會救助金專戶管理會審議,決議善款運用100%用在受災者,分配原則是76%為罹難者及傷者慰助金、14%用在租屋依親補助,補助2年共36萬元。另10%用在緊急旅館安置、醫療費用、喪葬費用等罹難者家屬及受災者必要協助。
罹難者慰助金每人400萬元,目前仍有2人仍待發放。社會局表示,2人因繼承、遺產問題在走程序,其中1人為陸配,人在中國大陸的母親原為第一繼承人,當時家人不想讓高齡母親傷心,隱瞞死訊,無法進行相關程序,該名陸配母親現已過世,將由該陸配在台灣的子女繼承,但遺產程序未完成。另1人為台灣人,因第一順位繼承人在美國過世,須先取得在美國離世的相關證明,才能進行後續繼承程序。
傷者慰助金部分,當時有40名住民受傷,加上3名救災消防員,共43人。依照傷勢等級,有4人拿到10萬元、24人拿到30萬元,另有15人拿到50萬元。
32歲張姓男子在火災中吸入性嗆傷,出院後學習煮麵線糊,將30多萬慰問金用來創業,賣起「重生麵線糊」,自立勇敢精神,讓一路陪伴的社工直呼感動。
張男原本在屏東從事園藝業,大火前2天,才和室友以每月5000元租金住進城中城,怎料剛入住就遇火災,深刻感受人生無常。災後在乾媽等長輩鼓勵他,張男決定將慰問金用來創業,學習煮麵線糊,在夜市做起小生意。
「有人把這筆善心拿去創業,重振生活,也有人很快就把救助金花光了。」社會局承辦人員坦言,不是所有人都能妥善運用這筆社會資源,有些人「錢來得快去得更快」,社會局確實也接到零星受災戶電話,希望政府能給予更多金錢上協助,對於善款的分配,社會局相當謹慎,也力求公平。
城中城死傷者不少原先就具有社福身分,依照高雄市政府規定,低收入戶資格中,有一項是市民(全戶每人)存款未超過7.5萬元,城中城救助金不計入,如果沒有排除,整筆租屋補助進到戶頭,恐影響低收入戶資格。社會局副局長葉玉如說,城中城善款不會剝奪原本福利戶權益。
災後迄今9個多月,城中城善款尚有6千餘萬,葉玉如說,初步計畫是在事件滿2周年前,會與管理委員討論善款如何繼續協助災民,當時市府將租屋補助從半年延長至2年,就是希望提供長期、穩定協助,社工也定期關心76名受災家庭,包含獨居訪視、低收入戶關懷等。
社會局追蹤76名災民者現況,目前有63人租屋生活,3人入住機構、8人依親,另有2人選擇買房。社會局表示,多數災民延續災前的生活狀態,也有人善用捐款展開新生活,也無法期待所有人都能因此振作,葉玉如說,有些災民本來就不容易穩定就業,或因各種職能條件不易謀職,只要有需求,社會局會盡力相助。
市府透過善款發給受災戶租金補貼,每月1萬5千元,期限是2年,加上一筆採購家具家電補貼35萬,等於受災者每戶可領70多萬。鹽埕區府北里長林傳富說,城中城住戶多數經濟較弱勢,善款對受災者來說是及時雨,至少不會將這群原本就困窘的人推向更邊緣,他觀察,不少人不諳理財,已把慰問金花光,沒能用來成為重振生活的契機相當可惜,但城中城原住戶凝聚力還在,不少人會聚集在附近公園聊天,部分人對未來感到茫然,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人安基金會高雄平安站就位在城中成大樓旁,平安站站長林松柏說,他擔心2年過後,這群城中城住戶更老了,手上租金補貼也用完,這群人的生計、就業問題要如何銜接,建議社政、衛政及勞工單位早一點預備、規畫,提供整合性服務,才不會讓這群人在社會體制下繼續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