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彭宣雅/綜合報導
為照顧農民退休生活,農委會去年起實施農民退休儲金制度,但至今僅約二成農保被保險人參加農退儲金。學者認為,除了宣傳不足外,未來應思考勞保、農保應盡可能接軌,讓民眾有選擇,甚至可有條件的動用儲金專戶內的金額,可增加參與意願。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說,理論上對青農應會有吸引力,因此須了解青農投保農保的意願,以及是否投保農保不易,比如要提供土地權狀、實耕者認定等是否麻煩;另目前設定滿六十五歲才可領取農退儲金,或許也可調整為投保滿五年、十年後,可有條件先貸款出來使用。
楊明憲還說,未來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農民也不必然要整天都在田邊,也許還能從事其他工作,農保與勞保應接軌一致。
台大農經系系主任張宏浩說,農退儲金立意良好,但短期看不見成效,尤其目前老農津貼仍繼續發,這兩個制度堆疊時,參加農退儲金不會提高很多,應重新檢討老農津貼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