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力勉/台東報導
在蘭嶼研究海龜長達19年的海洋大學研究團隊,日前記錄到83隻小綠蠵龜從沙灘下一湧而出,是有史以來記錄到的最大量,海洋大學生命科學院長程一駿表示,蘭嶼可以明顯觀察到海龜的數量不斷增加,是「台灣唯一的海龜種源。」
研究人員在海龜卵窩前等待,在沙灘下的小綠蠵龜一湧而出後,研究人員也忍不住驚呼「好多喔!」「好可愛!」經過研究人員捕捉、秤重後,小海龜一一回到大海,清點數量多達83隻,是在蘭嶼記錄到數量最多的一次。程一駿表示,一窩海龜卵大約有80至100顆,孵化率有8成已經很高,今年因為氣候炎熱又乾燥,是適合海龜卵孵化的氣候,因此孵化率也特別高,值得一提的是,產下這窩卵的海龜,6年前也在同地點下過卵。
程一駿說,母海龜在蘭嶼固定在同一沙灘產卵,但後到的海龜容易破壞之前海龜所產的卵,所以研究人員會將海龜卵的窩挖開,將卵埋到更高處,或另外地點的沙灘,今年約有24隻母海龜上岸產卵,每隻能產下3至4窩,共搶救30至40窩。
程一駿指出,他研究台灣的海龜已23年,觀察到澎湖望安即使畫設保護區超過20年,仍無法阻擋海龜數量減少,蘭嶼雖未劃定保護區,但海龜數量卻逐漸增加,差別就在於人為的因素干擾。程一駿說,澎湖的海龜有大陸及在地的捕抓及獵殺,數量一直無法增加,蘭嶼人不吃海龜,孵化的小海龜洄游至菲律賓及日本海域,都有畫設保護區,適合海龜成長,因此才會呈現台灣東西岸海龜彼此消長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