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張朝欣/雲林報導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成立「小腦研究中心」,18日舉行揭牌典禮,「小腦研究中心」在科技部腦科技專案計畫支持下,由臺大醫學院藥理所副教授潘明楷醫師、王怡梅醫檢師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小腦腦波」新技術,可找出最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原發性顫抖症」致病機轉,相關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
早年多認為小腦主要與運動、平衡有關,但近年研究指出,小腦神經迴路豐富與密集的程度,並不下於大腦,可能牽涉到更廣泛的神經訊息處理,有如電腦中央處理器的角色,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為對小腦的生理意義、與疾病的關聯作進一步探究,成立「小腦研究中心」。
「小腦研究中心」主任黃偉烈醫師表示,中心短期內將以腦部電生理研究為優先,包括腦波、事件相關電位的量度,也將整合電腦標準化的神經心理測驗,來對神經、精神疾患的中樞神經機轉做探索。長期上,則希望結合腦部造影等技術,闡明小腦的各種生理意義,並提出具有臨床價值的觀點。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說,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小腦腦波」新技術,成為第1個可直接量測小腦神經電訊號的技術,並應用此技術找出人類最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原發性顫抖症」的致病機轉,「原發性顫抖症」占成人4%,老年人更可高達20%,是巴金森氏症的5倍。
黃瑞仁指出,「小腦研究中心」隸屬於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教學研究部,是醫院的第1個純研究單位,具有指標意義,也代表雲林分院定位從原本臨床為主,逐漸轉型為具有教學主軸、精確研究的醫學中心型醫院,更是醫院永續發展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