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宇/台北報導
蔡政府力推老屋專法,希望加速3.4萬棟危樓重建。不過,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劉欣蓉昨直批,重建條例是替景氣低迷的營建業「另闢蹊徑」,只是孤島、單點式更新,如缺乏整體都市規畫視野,台灣永遠難脫醜陋城市之惡名。
內政部長葉俊榮表示,台灣有很多老舊房屋,台北跟新北約45%房子已經超過30年,政府希望加速老屋重建
淪替營建業另闢蹊徑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昨召開《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獎勵條例》公聽會,不少專家學者建議,耐震係數不足之老屋重建,應回歸都更機制處理,強調整體思考,否則恐影響周遭街廓環境。
台北大學公務事務學院長金家禾就說,老屋重建不只是建管議題,因有容積獎勵,將使建物高度增加,對都市有「外部性」影響,包括周邊公共設施需求壓力、出入交通、停車場、防災設施等需求,都須一併納入審議。
危樓應回歸都更機制
劉欣蓉也指出,政府將營建業視為產業龍頭,是30年前的舊思維,當今全球化趨勢之下,都市競爭力來自優質環境,才可吸納高端人才、產業,但台灣總是目光如豆,只注重單一基地之開發。
金家禾並表示,危險建物有其公安急迫性,但條例卻又要求百分百所有權人同意,「前後邏輯矛盾」,恐怕只有單一地主、經建商整合之建物或少數投資客符合,無法落實照顧弱勢之美意。
獎勵字眼外界觀感差
建築改革社社長曾光宗則表示,條例不應以「獎勵」作為立法精神,讓民眾只在意個人利益的爭取,忽視公共利益所在,建議名稱改為《促進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暫行條例》,並明訂適用地區,不應全國適用。
台灣藝術大學副教授殷寶寧也說,「獎勵」的字眼易讓外界有不好感受,覺得政府帶頭炒地皮;而草案中用了很多政策工具,包含容積獎勵、高度不限以及各種法令鬆綁等,可能造成很多城市管理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