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宮大廈現在的樣子。(好房網News記者張聖奕/攝影)
記者很偶然的在網路上看到一張1973年的房屋廣告,由這張廣告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的地方,例如當年的廣告用詞用語比較偏向傳統語彙,與現在形而上的用詞有很大的差別;另外這張廣告上也可以發現,原來當年建商已經預估了東區這塊地點的升值潛力,因此使用「鑽石地皮20年來增值2000倍,投資置產莫失機會」的宣傳用語。
▼當年漢宮大廈的報紙廣告(翻攝網路)
雖然報紙上沒說一坪多少錢,我們查了一下當年附近地點的銷售價格,一坪大約是8到10萬元,價格制定的高低,則是參考周邊更早建設並且賣得很熱的「愛群大廈」、頂好商圈位置的「香檳大廈」以及後方的「美麗華大廈」與現在SOGO百貨旁的「忠孝大樓」與現在的做法並無二樣。
由廣告中也可以看到漢宮大廈有13點2坪到46點7坪多種坪數要賣,但是到底有幾種格局,廣告中沒說明,不過我們透過網路搜尋,找到永慶房仲網,還發現有20點45坪、47點1坪的面積,不過公設比倒是很低,僅12%左右,比起現在動輒30多%的面積還少了很多。
▼透過1948年空拍照,漢宮大廈或者是說現在東區精華地帶,當年可是農田阡陌,瑠公圳還可以清楚地看到。(翻攝網路)
▼1967年,東區開始慢慢發展起來,稻田面積也開始縮小。(翻攝網路)
回過頭來,若在當年買最大坪數46點7坪,以每坪均價中間值9萬元來算,總價為420萬3000元,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然很便宜,不過在1973年,新進教師月薪約為4千零64元,一般受雇員工月薪約為2千2百57元。也就是說在當時的上班族買漢宮大廈一坪要不吃不喝3年3個月(39個月),教師比較好一點,大概2年就可以買到一坪。
另外在廣告上我們也發現,當年的自備款也十分高,買一間漢宮大廈的房子,只能貸款最高55%,另外45%是自備款。我們以上述的最大單位的總價來算,自備款高達190萬左右,十分得驚人,剩下的貸款款項還未算入當年房貸利率後要繳納的利息,可見在當地在當時已經是台北市蛋黃區中的蛋黃區。
▼現在的漢宮大廈周邊,是台北市蛋黃區中的蛋黃區;漢宮大廈因為經過拉皮,外觀已與當年有所不同。(好房網News記者張聖奕/攝影)
當年的受薪階級要不吃不喝最少42年才能在漢宮大廈取得一席之地,而且是最小的坪數。現在則要花多久時間?我們特別查了一下,現在一坪約為106萬,以基本工資2萬2千元來算,買一坪要48個月不吃不喝,比當年39個月還要長,難怪受薪階級大嘆薪資成長追不上物價與房價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