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 89181

台灣房價史/1950年代大安區土地1坪787元 物價、通膨創首波漲勢 

#多空 #台灣房價史

好房News記者蔡佩蓉/專題報導 圖/數位新聞報紙資料庫

當一個區域的房屋逐漸有交易、購買與居住需求時,房地產的經濟規模便逐步形成,而近一甲子60年的台灣房價歷史,房價上漲源頭要源自於1949年國民黨退守台灣帶來龐大移民潮,加上1945年二次世界戰勝利後的嬰兒潮,讓房地產起飛。

回顧台灣房價早期波段趨勢,根據《聯合報》民國75年9月22日所報導“房地產建築景氣曲線包括民過47年、54年、61年、68年都是發展巔峰高點,所謂「7年大循環」。”而1950年代初期社會上、新聞資訊上仍鮮少出現「房地產」字眼,房屋在移民人口爆炸、反攻大陸的氛圍之下,只是過渡性的需求。

舉例來說,1951年是國民黨遷台第2年,為了解決大量移居民眾居住問題,加上當時政府僅將台灣作為「暫時棲息地」,因此推出8小時內可建成的「活動房屋」。

到了1952年政府為了增加稅收開始稅籍普查,由於人口暴增當年的全台納稅戶較1951年增加了30萬戶。

1953年物價飆漲,也出現「房市飛昇」的訊息,但當時房價上揚的原因較為單純,主要是整體物價上漲、建材上漲,下文可發現當時中山區房屋每戶開價6萬元。

1955年則出現「股票交易轉淡,游資轉入股市」的訊息,讓房價漲了1~2倍。

台北市在1958年則推出「公商合營市民住宅」,在南京東路由17位地主提供土地與興建資金,出售給市民,當時有些水泥商、磚商、木材商、五金商利用提供建材原料,折算房屋價格換取房子,地主興建完成後也可分回一定比例房屋;當時北市第一批「公商合營市民住宅」住宅每戶3萬元起跳

如果說1958年(民國47年)是台灣房市第一波房價高點,那麼當時政府意識到房價飆漲,也開始向民眾喊話,時任財政部長嚴家淦就說,「鼓勵國民儲蓄並不是鼓勵國民死藏黃金或美鈔,甚至於投資房地產。」他說,「曾經到西德考察過,儘管西德戰後經濟復甦迅速,但是西德人民很少建立高樓大廈,他們努力開工廠和開闢交通。」

言下之意代表,民眾應該積極朝可創造就業機會的投資,而非買房賺增值財,與今日大家拼命買房、存房,期待靠房產致富的觀念大相徑庭。

1950年代報章鮮少出現房地產廣告,有關房屋、土地的廣告,大多是銀行代管的土地進行標售訊息,例如以下就是1960年土地銀行公告標售大直、松山、大安區土地的廣告。當時大安區龍安坡段土地換算1坪787元。

 

 

熱銷建案&網友看屋心得



好房網不只有新聞,還能找優質宅

好房網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