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莊曜聰/台南報導
平埔族正名運動只剩最後一哩路,行政院8月通過原住民身分法修正草案已送立法院覆議,台南市民族事務委員會也規畫設置第一座「官方版」平埔文化園區,將落腳佳里,以原先民間成立的北頭洋文化園區為基地,預計分3年投入5000萬經費,打造「佳里蕭壠社北頭洋飛番文化園區」,可望在明年付諸實行。
北頭洋文化園區可望升級,成為第一個「官方版」平埔族文化園區。(莊曜聰攝)
最快明年執行
蕭壠社北頭洋發展協會總幹事楊振爚表示,園區內一草一木,包括文物館、公廨、高腳屋,到今年剛完成的「師社」等建物,歷年來都是由社區營造的經費支應,加上每年要支付20多位地主的土地租金8萬元,以及後續的管理維護費用,楊振爚坦言,營運頗為拮据。
楊振爚指出,若平埔族正名成功,政府有資源挹注,地方民眾就能更專注於平埔文化的發掘與保留,另外,由於周邊土地大部分都是同部落鄉親所有,若要開發園區,土地問題也要解決。
目前,南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已經委由專業人士規畫,在原先北頭洋文化園區腹地的架構上向四周延伸,將飛番墓、荷蘭井等都納入新的「北頭洋飛番文化園區」,面積近27公頃,分為公廨、文物館、飛番墓、飛沙崙4大區塊,再以觀光步道相互串連。
分為4大區塊
民族事務委員會主委汪志敏10日也北上拜訪立委,對原住民身分法修正草案送立院覆議一事尋求支持,汪志敏說,近年來推動平埔正名運動,已經對南市東山、白河、佳里、官田、大內等地10多處西拉雅部落實地踏查,記錄現況及保留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北頭洋飛番文化園區」是在原有架構下再擴大範圍及規模,待正名完成就能進行後續工作,土地問題可再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