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游明煌/基隆報導
疫情爆發讓許多人處於焦慮狀態,連睡覺都無法放鬆。精神科醫師建議民眾調適身心釋放壓力,才不會像壓力鍋爆開。
基隆市林姓患者每天都很焦慮,連作夢都夢到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開記者會;也有人風聲鶴唳,把所有外出的親友或陌生人都當成感染源,不敢靠近。
醫師指疫情影響導致民眾焦慮度增加,建議可找事情做,如做瑜伽、體操、簡單的肢體運動,或到戶外人少的空曠處走走。圖/聯合報記者游明煌攝
基隆長庚精神科醫師陳枻志說,民眾對未來疫情充滿不確定性,又沒有疫苗可打,焦慮度提高,不同階段有不同焦慮,從一開始煩惱買不到口罩,到排隊領口罩擔心群聚,如今敦睦艦隊染疫又讓民眾的心揪著。
陳枻志表示,老人家的焦慮最明顯,擔心自己染病,又怕拖累家人,不敢出門,繃得很緊。
他建議4種紓緩壓力方式,可先減少看新聞次數,掌握必要訊息即可;再找其他替代事情如做瑜伽、體操、簡單的肢體運動,到戶外人少空曠處,轉移焦點;盡量別吃安眠藥、抽菸、喝酒;再利用食物穩定情緒,如多吃深海魚。
衛福部立基隆醫院精神科醫師張迺榮說,「過度的資訊反而是壓力」,建議不要一直陷在疫情的氛圍裡,要維持基本生活作息,調適身心、放鬆心情,在家做體操或到空曠處吸新鮮空氣都不錯。
張迺榮表示,當煩躁不安時可閱讀、聽音樂,吸收專業疫情資訊就好。受不了盡量打電話找朋友傾訴,講出來可以釋放不安情緒,避免壓力累積,也可心理諮商或向身心科求助,才不會像壓力鍋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