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朱冠諭/綜合報導
桃園鐵路地下化預計2030年完成,市府21日提出沿線都市發展計畫,最大亮點是將地面約16公里路廊打造為全市最長的綠園道,強化人本交通,民代則建議納入整體大眾運輸便利性;市府表示,將透過監控流量合理推測交通變化,規畫替代道路、設置公車專用道等維護交通。
目前與台鐵軌道平行的台1線車流量大,經常塞車,外界盼望鐵路地下化後騰空的路廊,可形成桃園另一條交通動脈,前市府規畫配置雙向2車道的一般道路。
新市府進一步規畫鐵路地下化後的都市發展,都發局長江南志昨在市政會議報告指出,最關鍵的鐵路地下化後騰空路廊的規畫,由於行人地獄、人本交通議題發酵,計畫將騰空路廊從車本設計,改以綠園道為概念,朝人本設計調整。
江南志說,過去台北、新北鐵道騰空後的路廊設置市民大道和高架道路,都以多車道為目標,桃園思考人本和綠色運輸優先,甚至可設置帶狀公園,打造成桃園最長的綠園道。
市長張善政也認同,盼以巴黎香榭大道為目標,積極實現城市美學,將16公里長的綠園道打造為城市中的漂亮風景,讓市容更美。
議員彭俊豪、凌濤則說,桃園缺乏南北縱向幹道,開闢新路廊可望紓解塞車,但若僅新增一條一般道路,恐無法回應市民期待,市府不能只想把更多車引到路上,要規畫橫縱相接的大眾運輸網,透過串接公車、捷運,讓市民方便使用大眾運輸。
市府回應,市長也想到這點,已在市政會議指示,後續計畫將搭配周邊交通規畫,並指鐵路地下化及附近工業區土地重劃後,大型車輛可能減少,儘管無法完全掌握變化,但可透過監控流量合理推測,規畫替代道路、設置公車專用道等維護交通。
江南志則說,綠園道路名還未定,實際車道調整程度也須以交通分析決定,未來實質規畫時,將配合整體交通行為改變,調整出最適宜的人車平衡設計;除了這項「綠園道人本軸帶計畫」,另有「既有三大車站站區再造計畫」、「既有車站周邊土地再生計畫」、「新設車站新心計畫」和「路廊周邊土地轉型計畫」共5大旗艦計畫,都會考慮交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