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彭禎伶、魏喬怡/台北報導
發展金融科技,金管會希望科技業者在金融市場發揮鯰魚效應,最後與金融業合作提升金融服務,但新創業是否可以獨資取得金融證照?金管會主委顧立雄16日在首次金融科技監理門診中打趣說:「就是不想跟沙丁魚合作的意思吧?那這條鯰魚要夠大、要能存活。」
顧立雄16日特別出席金融科技創新園區的首次監理門診,並率銀保證三位副局長合扮「法規醫生」,聽取新創業者的「疑難雜症」。其中,對於金融科技創新,他強調即便進入沙盒實驗,仍要有一定承擔風險的能力,監理沙盒也有要求對消費者負賠償責任,同時任何金融特許業務都要遵守資安、法遵、洗錢防制等,仍要有一定成本。
「金融科技創新園區(FinTechSpace)」上個月正式開幕,16日首開監理門診,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左)與金融總會祕書長吳當傑(右)一同進場。圖/王德為
對於業者爭取有限業務執照,且不用與金融業者合資,即被丟進沙丁魚圈的鯰魚想獨力在池中生存,顧立雄的回應是,這隻鯰魚要夠大、要能在此市場生存,未來就算發給有限執照,雖然可能不用像銀行要100億元以上,但要求的資本額「還是蠻高的」。
也有新創業者提及,例如全權委託業務受託資產必須要500萬元以上,若進入沙盒實驗,是否就可調整500萬元的門檻?證期局副局長蔡麗玲回應,如果是進沙盒,當然可依業者的商業模式作調整,因為沙盒就是要打破現有框架。蔡麗玲進一步說明,如果業務涉及證交法的「經紀、自營、承銷」業務,就要申請證券商執照,若有推薦具體投資標的,就要申請投顧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