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記者梅中和、李麗滿/綜合報導
今年元月至三月間,台灣每日的蛋荒,一度衝至最高約450萬顆,引起民怨沸騰。時至中秋節,蛋荒問題仍然困擾消費者,未來全球的蛋荒恐屬常態。
事實上,本波的蛋荒,始自2021年冬季禽流感大流行,適時種雞多遭撲殺。但當時逢新冠疫情相對嚴重時期,消費者對雞蛋需求變相自我節制,使蛋荒未立即浮上檯面。
直至俄烏戰爭引爆全球糧荒,使飼料雞的經營成本,如玉米、大豆粕與魚粉等售價全面大漲,直接牽引蛋價跟著水漲船高,才使蛋荒與蛋價問題,同步浮上檯面。
不過,在進口蛋陸續輸入、蛋農飼養的種雞陸續回歸後及玉米行情大幅滑落後,今年10月下旬後蛋荒的缺口逐漸縮小,蛋價也向下酌予修正,使缺蛋問題看似暫告一段落。但骨子裡,禽流感仍在全球不定時的爆發,且美、日也仍呈缺蛋局面,台灣暫時的蛋荒緩解狀況,仍不宜過度樂觀,反而需持續戒慎恐懼,為防範可能的常態性蛋荒,做好危機儲糧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