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C地產王記者張琬聆/綜合報導
近年小宅成房市主流,大樓動輒上百戶,對應的管線也增多,一旦破損滲漏,反而造成維修困難。便有建築師遇到類似狀況,抓漏半年還找不到哪根水管漏水,只好拆牆處理,笑稱「根本『無法管』」;物管專家則呼籲政府應制定明確法規,提供「友善修繕」設計,減少住戶間爭議衝突。
台灣的小宅建案愈來愈多,戶數多、相應的管線也增多,社團法人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指出,由於現行的排水管路設計缺乏明確規範,導致不少大樓埋設管路的維護空間不足、管路位置不利於維護,以及未設置必要的維護設備等嚴重問題,都可能影響建築物的安全性與居住品質。
郭紀子說明,早期傳統式集合住宅大樓,施工時會將各種排水管路埋設於主要樑柱中,不僅影響結構安全,更常有漏水問題,導致住戶間修繕糾紛頻繁,甚至升級為訴訟案件,衍生的社會成本與司法成本很高,更影響住戶間的關係,降低生活品質。
後來的建築設計會將管線拉到頂樓水塔旁以方便檢修,然而台灣氣候環境與地震頻繁,容易造成建材老化、劣化、管線破損等,郭紀子指出,管路維護工作劃分為「檢查診斷」、「維護保養」和「損壞修繕」三個層級,但小宅戶數多、整體空間減少,一旦所有管線都外拉到戶外,在空間不足之下,只能緊密排列,反而造成無法維修的窘境。
「之前幫客戶修繕水管,200多戶的大樓,所有管路在頂樓順排下來,抓漏抓了半年還抓不到,查不到漏水的源頭在哪裡!」垼程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劉獻文分享經手的小宅案例,證實此類管線狀況無法維修,最後是拆除整面牆來抓漏。
劉獻文補充,也由於管線過多引來修繕不易的問題無解,目前新建案的管線配置已經盡量不會配在頂樓水塔外,而是採取分區配置,做在梯廳間、室內管道間,或是從梯間轉去陽台等,後續維修才不會太難。
郭紀子則呼籲,因應小宅為主流,建築物的管路需要有擴充維修的概念,甚至規範出合理的空間來容納管路,因此呼籲政府及相關單位重視集合住宅的管道空間規劃,並制定明確的法規,來達到「友善修繕」的設計與施工,並確保居民的居住品質與安全,減少住戶間爭議衝突。
延伸閱讀
● 三重建案鄰損倒塌!今召開協調會 專家揭1原因:只能合建
● 當央行塑膠? 他「買冰櫃變買房」出大事 銀行開鍘了
● 三重建案出包「鄰房怎倒哪麽快」? 專家:1設計恐失當
● 傳輝達看上「一殯空地」想進駐? 專家:八點檔都不敢寫
● 三重公寓崩塌意外!附近住戶嚇壞 回憶當下「一度哽咽」
● 見三重老公寓崩塌!老宅住戶嘆「換不起」:希望未來壓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