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游明煌/基隆報導
基隆市公車處共54條路線,每天1千餘班次、4萬多人次搭乘,但年年虧損,累計17億,市府研議兩大改造計畫,一是調整搭乘率不佳、整併重複路線;二是將部分路線釋出民營業者經營,以縮減營業規模,增加營業收入。
但有議員擔心,業者有賺錢的路線才會來標,要把黃金路線和偏遠路線做適切的搭配,否則恐影響偏遠地區的搭車民眾權益。
基隆市公車處虧損嚴重,基隆審計室曾要求檢討,認為部分班次未與乘車需求配合,主要路線重疊比率過高。議員也多次在議會定期會中要求改善,在兼顧基隆民眾搭車權益情況下,研擬民營化的可行性,不能一直仰賴市府預算補助,虧損數字年年增加。
議員曾建議限制長者搭乘次數、提高票價等開源節流方案,但多年來市府認為是基隆長久以來的福利政策,並未通過。
市府財政處指出,因公車處持續虧損,除申請中央補助外,每年均視財政狀況補貼,近5年補助從108年的1億6千萬到今年的3億元,今年補助金額占年度歲入預算比例1.56%。財政處建議,公車處為營業基金應企業化經營原則,增加收入,減少成本。
市公車處指出,一段票15元,學生卡搭一次9元,從有悠遊卡以來差額6元都是市公車吸收;老人社福卡搭乘免費且不限次數,社會處給8元,7元差額市公車吸收,長期負擔學生加上老人票差,估約12億未補足,加上借貸利息產生,虧損才會持續擴大,並非營運績效不佳,以往每天搭乘6萬多人次,疫情後仍有4萬多人次,人數很多。
「近年公共運輸三大成本油料、薪資、車輛維修及折舊都漲,就是票價沒有漲」,公車處長陳新埤說,油料漲價及去年調薪4%,都增1千多萬元。希望藉由調整或應由政府補助運價差才能維持永續經營。
公車處已擬具未來改善計畫,陳新埤說,一是會針對部分路線搭車率不佳情況評估調整,整併路線以縮小規模,降低虧損;二是將部分路線釋出民營客運業者經營,參考高雄交通局辦理路線釋出方式,由交通處將公車處部分路線釋出,評選優良客運業者接替行駛,考慮分區來執行。
市議員張耿輝表示,他發現常有空車在跑,沒有達到最大效益,重點是各區路線通盤檢討,並把尖峰和離峰時段做最好的調配,還是要以服務民眾為最重要考量,民營化是方向,但必須審慎評估,因為業者有賺錢的路線才會來標,要把黃金路線和偏遠路線做適切的搭配,否則恐影響偏遠地區的搭車民眾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