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左裕
上個月國內金融市場最夯的議題就是某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 ETF, 或稱為交易所買賣基金)的募資輕易地超過一千七百億,創下國內基金募資的紀錄,且據新聞報導,開戶者大排長龍,要一周後才輪得到,申購者還包括和尚、定存解約者、借「理財型房貸」族及菜鳥族與小資族等,這種募資的規模與速度在國際間也算少見。但昨日(4/1)收盤時卻大爆冷門,以跌幅1.6%坐收。此投資熱潮有如民國76至80年間的大多頭,人人搶著開戶。此現象值得深入探討與分析,尤其對於新手或懶人投資者而言。
ETF是「一籃子」不同成分個股所組成的基金標的,藉由專業經理人的選股、操盤,達到讓大眾以小額、被動達到投資的目的。但不論投資獲利與否,都因專業經營而須扣除手續費或分紅等。就投資獲利的觀點而言,投資者應「買低賣高」,才是基本原則。但多數投資者反而是「追高殺低」,也因此財務學上的分析重點除了基本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外,也漸漸著重於「行為分析」(behavioral analysis),因若多數市場投資者不理性(irrational),市場價格會因這些不理性的買或賣壓而波動,稱為「羊群效應」(herd effect)。這波ETF的熱潮,有很大的成因是來自於這兩年來因美中貿易戰後,資金轉進來台,以及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產品需求的推升,所引發的追漲羊群效應。

但既然發行時標榜「高配息基金」,在資金進場時就應該「買低」持有且在穩定且相對高獲利才可能有高報酬率,偏偏在募資時又是在股價高檔時才容易吸引投資者,也因此近期所募得的ETF,其進場點都是在股價高漲後;且因好的標的有限,在資金狂潮的追捧下,標的股價多已上揚,在短期波段上較難有高股息的表現,也因此昨日該ETF的下挫讓其投資者失望。但長遠來看,倒不失為一份教導投資者勿「追高殺低」的實證教材。
除了將錢交給專業的基金投資可能隨水漲船高外,投資者亦可培養自己分析基本面的能力。網路上可查詢到個股的最近四季未發放的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 EPS),對投資者而言,這代表未來將賦予此投資的收益。再搭配適合自己風險程度的「本益比」(P/E ratio),即可求得初步的基本價值(fundamental value),再根據總經及產業等因素調整後,即可與市價比較,進行買低或賣高的決策。
而「本益比」係根據本身對該股在當時市場及利率環境下的要求報酬率所推得,即為「要求報酬率的倒數」(=1/r)。在過往二十多年的教研與實務操作經驗中,筆者常用10%的要求報酬率為篩選標準,亦即以10(=1/10%)倍的本益比再乘以某績優股最近四季的EPS,時可找到適合投資的標的。但愈為市場喜好的標的, 如護國神山台積電為國際市場所追捧,其風險相對較低,要求投報率也應調降,如6-7%,因此其本益比約應用15-17才有成交的契機。
但自近一年多來的資金與AI狂潮的席捲下,許多股票價格已扶搖直上,獲利尚未實現但股價已提前反映,使得之前應用的10倍(=1/10%)本益比需提高至約17倍(=1/6%)才有進場的空間。然在低利率的環境下,6%的投報率要涵蓋利率成本及相關風險堪稱勉強,若未來升息幅度拉大,6%可能又須往上調,使得本益比再下調。故市場有將AI的漲勢比擬為之前的網路股,在獲利未實現前股價即已暴漲,使得本益比變成「本夢比」,這也是昨日該ETF上市後股價隨即下跌的因素之一。因此投資者在選擇ETF為懶人投資標的的選項外,仍應對基本分析有基礎的認識,將在適當的時點選擇績優股投資當成另一選項,除了可省手續費外,也較具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