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鄧桂芬╱即時報導
隨我國女性教育程度及經濟自主能力提升,勞動參與率也大幅增加。但行政院主計處統計顯示,女性超過30歲後就業率大幅下降,因素可能與步入婚姻有關,傳統觀念認為「相夫教子」是女性天職,卻也容易使女性無法在家庭及工作間取得平衡,最後離職。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近20年來,我國男女薪資差距由1994 年的29.9%,逐年縮減至2014年的15%。但剖析女性各年齡層就業率可發現,25到29歲的女性就業率高達90.3%,超過30歲後卻大幅下降。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顯示,女性超過30歲後就業率大幅下降,因素可能與步入婚姻有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精神科醫師鄧惠文表示,過去幾年推動不少婦女勞動政策的立法或相關措施,但女性在傳統文化「薰陶」下,往往仍以賢妻良母角色自許。許多女性工作者處於工作與家務「蠟燭兩頭燒」的困境中。
1986年,《華爾街日報》的企業女性專欄就創造新名詞「玻璃天花板效應」,描述女性在職場上試圖晉升高層,但彷彿頭頂有隱形障礙,怎麼都無法突破,形容職場環境不友善,薪資及升遷管道不平等。
鄧惠文說,職場女性需要的性別平等,不是「爭取與男性勞工一模一樣的對待」的假平等,而是公平性立足點平等,也就是工作機會均等、適才適所,且男性應體諒女性的職場與家庭平衡心理,同時協助分擔家庭勞務。
鄧惠文舉例,公司可給獎金或福利政策,鼓勵男性職員下班接小孩,或是帶孩子一同上班等。
職場媽媽方姵潔在藥廠工作,她到公司面試時,恰巧碰到懷孕初期,也有和公司說明,幸運沒有影響錄取狀況,工作後遇到任何懷孕不舒服及請假手續,也從未被刁難。
方姵潔說,她為了兼顧工作及家庭,她盡可能在時間內完成工作,排開會耽誤下班時間的會議,才能準時下班接送小孩。若遇到出差,就找老公幫忙協調。她認為,職場女性別低估自己,大家都在平等線上,心態正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