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昭勇
台灣從來就不該是鬼島;台灣,是夢想實踐地。
大三的林語珊希望實現她的國際志工夢,從哈佛回台創業的游直翰要用AI(人工智慧)改變世界,機械迷王威詔如何把黑手產業變台灣之光…,本報訪問十個夢想實踐家,分享他們的故事。
五二○,台灣將啟動新政,新世代們期待台灣3.0,能在既有的基礎上,成為台灣文學作家葉石濤所說:一個適合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
南台灣的邱惠姍,今年夏天將從嘉義的中正大學資管系畢業。原本與多數同學一樣,打算一路往北到首都圈發展,但接觸到不同的社會、生活,多元的人生體驗觸發了自我學習,讓她決定向南、轉回屏東,把體驗與刺激帶回自己的出生地。
國中三年級 志工初體驗
風災清淤 不捨土地受磨難
父親早逝的邱惠姍,母親對她的教育一點不馬虎,功課要求相當高,也因此,她是極少數考上公立大學的屏東女中學生。
小時候常在阿姨與外婆的麵店幫忙端碗盤、洗菜,國三時,媽媽幫她報名了屏東縣府的八八風災志工隊。她與表妹到縣府門前,坐上車子到災區幫忙清淤、打掃,這讓她第一次對自己住的土地卻遭受如此的磨難,有了電視新聞以外的親身感受。
偏鄉帶營隊 看見城鄉差
屏東孩子 也有做夢的權利
邱惠姍說,家裡環境不好,媽媽一度希望她念警大或警專,因為可以有收入。但她的興趣不在警校,因此高中的時候就很認真讀書、去申請獎學金,想靠自己力量就讀大學。
三年的高中生涯,邱惠姍一共申請到約五萬元的獎學金,作為自己唸書的基金。大一的時候,還用這筆錢去參加國際志工隊。「當時先斬後奏,媽媽是沒有太大反對,只是覺得為何要去?」
那時想法還不是很清晰的邱惠姍,只覺得要多出去看看。從小就去竹田教會學樂器的她,高中時在教會幫忙帶營隊,去了比自己住的內埔還偏僻的內獅國小、水泉國小等,但不管是內埔甚或屏東市區,能接收到的資源與刺激都很有限,這成為邱惠姍一直想改變的事。
愛泡圖書館 也愛走出去
意外旅程 開創不一樣人生
上了中正大學的邱惠姍,經常泡在圖書館尋找自己有興趣的書籍閱讀,也透過參加國際志工隊去發現自己的興趣。
她到泰北去當志工時,遇到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的志工要在當地幫忙蓋一座豬舍,她也跟著學習打地基、砌磚塊,做一些在生活中不太會遇到的事。這些「意外旅程」常常會觸發她的想像,讓她在大學資管系外還輔修政治,也去唸了教育學程。但她說:「我是要瞭解教育,並不是要當老師。」整個大學,就是她自我探索的大殿堂,邱惠姍很開心自己來唸大學,「這個博雅教育大環境,讓我找到自己,也培養更獨立生活的能力。」
她,創業實習生 誘鮭魚返鄉
邱惠姍也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尤其是中正大學的城市浪人挑戰賽—浪游回歸限,這是一個希望學生與在地更多連結、跟人發生更多關係的活動。參賽的學生要跟路上的陌生人搭便車去台南,學習人與人的溝通,要去採鳳梨、換宿打工等,走出舒適圈。
她發現,相對於台北,位在嘉義的中正刺激太少了,活動推廣比想像中辛苦,於是她們討論跟當地知名的優格店家「淇淇健康舖」募集贊助卷,用優格吸引同學參加,也規畫嘉義微旅行,讓優勝同學可以去嘉義市免費住民宿一晚。
不斷地參與活動、設計活動,讓邱惠姍對自己的家鄉屏東更添思念之情。
今年二月,她看到屏東縣政府成立「青年學院」,專門推廣青年創業、辦活動;她找上縣府,表達自己想無償參與團隊,也因此成為唯一的「實習生」。加入迄今,已有近卅位年輕學員開始上創業課程,六月,她們還將推出認識屏東的挑戰課程,結合在地產業,讓青年發展在屏東創業。
例如,強調手染的屏東客家傳統藍衫,既可保存客家文化,也可讓在地青年發揮創新,就是一個可發展的在地產業。邱惠珊畢業後想創立非營利組織(NGO),仿效KKday,透過旅行讓更多人可以體驗生活,更希望在青年學院的基礎上,為屏東帶入不同的發展契機,「只要我可以多影響一個人回屏東創業,就可能讓屏東更好」。
在學校籃球隊打一號控球後衛位置的邱惠姍,希望當發動的角色,將更多的資源、刺激與體驗帶回屏東,改變台灣長期重北輕南的現況,讓屏東與其他偏鄉孩子都保有作夢的能力。
期待…台灣3.0
社會要流動 縮城鄉差距
即將畢業的邱惠姍,對台灣的低薪、廿二K的議題是無感的,因為,不斷地探索與體驗,讓她更想做有意義的事。即便家境不富裕,她也不曾為了金錢苦惱。
邱惠姍希望,政府與企業可以更注意城鄉差距的問題,要社會保持一定的流動,而不是一堆人都往台北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