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陳雅玲/綜合報導
學者分析,去年就發現有三成申報開工的建案申請展延,與疫情、缺工缺料和政策打房有關,估計到年底前可能都是這種景況,而正在發生的通膨海嘯,恐怕才是民間推案量能萎縮的主因,呼籲公共工程也該暫時踩煞車,以免帶頭推升通膨。
高雄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助理教授陳懿佐表示,營建業量能滿載早在2021年就顯現,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去年核發建照近17萬戶,創下26年來高峰,但有四點六萬戶開工後申請展延,占比約三成。
他認為,按建案的規畫時程來看,要在今年五月開工,一年前就要開始申請設計,但去年五月疫情爆發進入三級警戒,六月台灣供電中斷兩次,都讓建商推案縮手。他推估到年底之前,業界恐持續觀望。
謝哲耀說,建設公司在這種大環境下會思考是否延後闢新戰場,主要是原物料價格不穩定,地基一挖下去,錢就要跟上,有業者就會選擇等二、三個月,看看水泥鋼筋會不會下跌。
謝哲耀也表示,高雄很多案子都到九月才推,背後就是政策因素。政府要讓房市回歸正常化,不是限制買賣或多課稅金,而是增加社宅等房屋供給量,並補足勞動力缺口,像高市府評估未來的科技聚落有四萬戶需求,提出社宅、企業安家住宅等規畫,也一樣找不到工人,成本也降不下來。
陳懿佐指出,政府現在如火如荼興建社會住宅,一坪發包單價高達17到20萬元,民間建商如果此刻投資,未來房價一坪要開到多少?政府要正視通膨上升、民間推案量能萎縮的警訊,相關公共工程也應該暫時踩煞車,不要為解決預算執行的壓力,反帶頭將價格往上加,進一步推升通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