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敬殷/專題報導
號稱史上頭一遭的海路疏運備援計畫,完滿完成任務。然而,事後回頭來看,這項計畫雖在三年前提出,政府很顯然從未經過演練和驗證,若不是各項條件都配合,否則不會如此順利。經此事件,交通部將重新檢討海路疏運問題,包括先前與民間業者合約也要認真檢討。
端午連假蘇花公路坍方,出動史上頭一遭海路疏運(圖/截取自官網麗娜輪)
麗娜輪加入海路馳援,與交通部次長祁文中同時坐鎮花蓮港指揮調度的交通部次長范植谷坦言,海路疏運備援計畫過去沒有實際操作過,經過這次事件後,交通部近期將會立刻召開檢討會,重新檢討當中問題及合約。
立委蕭美琴說,這一次海路疏運最棘手是運車,而不是運人,以往政府沒有這種經驗,若不是這次中橫、南迴都還可以走,否則疏運的量會更大;但緊急救難不能靠運氣,必須嚴肅看待。經過了這一次,至少在蘇花改在一○九年完工前,政府必須有一套機制,將海路運輸常態化。
一位民間航運業者表示,這次表現亮眼,甚至被民眾盛讚「功在台灣」的麗娜輪,能夠快速運輸大批人車的特點,卻也凸顯出國內一旦發生緊急事件時,海路運輸的資源闕如,大概只有軍方的沱江艦才有可能大量搭載車輛。外界不知道的是,麗娜輪一趟油錢至少要五十萬元,足見海運經營的嚴苛條件,藍色公路在台灣不是一門好生意。
「補助是必要的」,蕭美琴表示,偏遠地區的交通條件長年匱乏,光是花東地區的公車、鐵路都要靠補助,更何況是海路;不可能要求海運業者,路斷了才要他們來幫忙,路沒斷的時候,卻放他們自求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