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張立勳/台北報導
台大鹿鳴堂原訂7月11日拆除,有校友發起搶救,找出新事證重新提報鑑定古蹟,北市文化局13日進行諮詢會,文資委員認為鹿鳴堂前身「僑光堂」時期,見證不少僑生和僑胞活動,當年除了中山堂,僑光堂更是北市少數重要事件的集會空間,肯定具有新事證要件,決議重啟文資審議。
鹿鳴堂原名僑光堂,不但是僑務委員會所建的大型僑生活動中心,更是台大校內罕見仿中國式建物,始建於1967年,為每年雙十國慶接待歸國僑胞的主要場所,直至1996年僑委會遷出,台大校方收回使用,經整修後引據《詩經.小雅》鹿鳴篇,取其迎賓之意更名為「鹿鳴堂」。
政府曾在僑光堂舉辦過國家建設研究會,討論台灣發展方向。(搶救台大鹿鳴堂陣線提供)
搶救鹿鳴堂陣線成員林怡君昨指出,團隊從文化部國家資料庫搜尋226張老照片發現,僑光堂曾舉行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屆全國書展,後來發展成台北國際書展,這裡甚至見證中華民國第一次修憲。
「中華民國僑胞回來的一個家!」曾任僑生活動中心副主任的董鵬程說,當年台北除了中山堂外,幾乎沒有活動場地,僑光堂也就成為第二大會場,因為有了僑光堂,華僑回台灣都往僑光堂跑。
台大校方代表說,鹿鳴堂本來就是會場,舉辦活動是必然的,將來改建會完整測繪建物並拍攝影片紀錄,提報人提出的很多都是活動並不屬於新事證。
文資委員討論後指出,委員認為建築特色、建築師不具新事證,但僑生、僑胞在僑光堂活動有公共性以及重要事件的集合空間,屬新事證,依程序將通知台大把鹿鳴堂列為暫定古蹟,待文資審議重啟再進行價值辯論,但不代表現在就是給予身分。
隨後台大發表聲明,考慮鹿鳴堂保存成本與效益,規畫以戶外大階梯連結地面廣場,塑造表演互動和休憩空間,能創造更多未來,歷史記憶可透過紀念文字或影像流傳,將比空蕩禮堂來得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