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江碩涵、林政忠/台北報導
公共建設預算永遠不夠,除了找錢,找出國家真正需要的建設,才是解決之道。
捷運可收取門票,又可帶動周邊房價,提高自償率。(好房News記者 陳韋帆/攝影)
經建會都住處處長郭翡玉表示,真正需要、建好後使用率高,可以從建設的「自償率」著手。她解釋,自償率代表這個建設可以創造的收益,像是捷運可收票、高速公路收過路費,還有建設帶動的周邊房價,讓地方稅收增加,都可以提高自償率。
郭翡玉指出,以前國家經費多,公家機關往往因錢來得容易,不思索建設的必要性、隨意發包,導致「Easy money,lazy people(錢來得容易公務員就懶了)」。
她表示,不少建設完工後,效益只讓少數人獲利,對機關或建設本身沒有效益。像台北捷運初期路網建立時,政府已投資四千多億元,但只有捷運沿線地主享受到地價上漲,政府卻沒有獲得立即回饋。
郭翡玉指出,推動提升建設自償率之後,各機關更願意動腦筋。像是「大故宮計畫」,原先推估自償率僅二十一趴,但透過計算增加的門票收入、餐飲、禮品委外收入以及場地租借、文創授權等,一年可有五點七八億,自償率拉高到八十趴。
引進民間資金,推動BOT(民間興建、營運,再移轉給政府),更是各國風潮。
財政部推動促參司長曾國基說,業界過去有「BOT很難越過濁水溪」迷思,但北部土地稀有,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勢必向南發展,像是高雄展覽館OT案、台南運河BOT案等,都是成功案例。
財政部統計,自九十一年至今年八月底,已推動簽約上千件促參案件,總金額近九千億元,預估可減少政府財政支出八千多億元,增加財政收入逾五千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