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李樹人、李青縈、趙容萱、莊曜聰/綜合報導
最新醫院評鑑報告出爐後,造成近1、20年來,台灣醫療院所板塊最大一次變動;3月1日起,共9家醫院等級異動,新增3家醫學中心(北慈、雙和、新竹台大分院),一家準醫學中心(北醫),而義大癌治療醫院、亞大附屬醫院、新北土城醫院、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則是「被動地」從地區醫院升格為區域醫院,唯一降級者為麻豆新樓醫院,從區域醫院變地區醫院。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除了台北區、北區醫學中心評鑑外,去年另完成地區醫院、區域醫院等評鑑工作,最後共八家醫院升級,北慈、雙和、新竹台大分院、北醫為主動申請較高層級,另外4家醫院則非主動申請,而因地區醫院期限到期,又具一定規模「應」申請區域醫院的條件。
亞大附醫表示,升格後門、急診掛號費不變,部分負擔配合健保署規範代收,調整為區域醫院等級。未經轉診,門診掛號費100元,基本部分負擔從地區醫院80元調整為240元,門診醫藥費340元起跳。
土城醫院 做好接受民怨準備
土城醫院副院長魏國珍指出,長庚與新北市政府簽署BOT合約時,規定需在醫院成立3年內升為區域醫院,該醫院承受嚴格考驗,3年內接受6次評鑑;這次升級,三月起面臨考驗,那就是醫療費用增加後所引發的民怨,院方已經做好萬全準備,也提醒櫃台人員未來一兩個月會挨罵,一定要頂住。
在這次醫院評鑑,麻豆新樓醫院是唯一降級醫院,從區域醫院變成地區醫院,劉玉菁指出,該醫院有其考量,去年主動申請地區醫院評鑑,「並非條件不好,而被降級。」
麻豆新樓 醫護設備都未縮減
麻豆新樓醫院指出,3月1日起從區域教學醫院變為地區教學醫院,院方在看診科別、醫護人事及現有設備都沒縮減,仍維持區域醫院規模,對於民眾來說,卻能減輕就醫費用,該院將持續努力提升醫療品質。
醫院降級,實屬少見,過去曾出現一波降級潮,健保署2018年7月要求區域級以上醫院必須門診減量,且減量幅度逐季增加。因擔心病人流失,2019年底,雲林基督教、台南郭綜合、雲林若瑟等五家區域醫院提出申請,自願降級為地區醫院。
此異常舉動,引起衛福部重視,去年3月公布新版醫院評鑑規章時,特別訂出地區醫院「應」申請區域醫院條件,例如,急性一般病床登記許可病床超過250床,而平均每月申請健保服務點值超過一億點。或是急性一般病床登記許可病床低於250床,但平均每月申請健保服務點值超過兩億點。
專家憂偏鄉就醫權益受影響
「區域醫院自動降級地區醫院,確實少見」,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說,在健保總額的框架下,分級醫療又遲遲無法落實,嚴重扼殺了地區醫院的生存空間,健保開辦之初,地區醫院超過600家、區域醫院不到40家,醫學中心低於10家,現在地區醫院家數幾乎腰斬,有些下轉成診所,有些則直接關門,如果再放任惡化,台灣醫療體系大者恆大,地區醫院更加式微,影響偏鄉民眾就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