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陳碧芬/台北報導
近期比特幣、以太幣暴跌,使得部份基於分散風險、先前為私銀客戶配置5%的跨國金融機構,已無法為客戶作到「風險調整後的收益」,決定依循相對穩定的DeFi系統、USDT穩定幣,研商推出自己的加密商品。
除了新加坡星展銀行推出亞洲第一個直接加密商品,花旗、瑞銀、富國銀行在華爾街、新加坡和香港等財管市場,都積極表態爭取先鋒角色,各跨國銀行內部均研商POC自製模型,以滿足客戶對加密貨幣的需求。
近期比特幣、以太幣暴跌。圖/中時資料照
國際洗錢防制協會ACFCS亦指出,虛擬通貨不因為價格重挫而消失在國際金融市場,反而隨著區塊鏈技術、分散式帳本DLT的成熟,帶來更多虛擬資產走入資產組合,資產管理及財富管理界正在演練如何在高波動下合理計算價值,銀行業不能再像過去十年對其視而不見,「銀行業故意忽略加密貨幣議題,將需付出高昂代價」,未來會承受客戶付款軌跡上可能存在的非法洗錢交易,銀行將面臨監理機關重罰的風險。
華爾街大咖花旗集團、JP摩根投行對於虛擬資產的興趣持續熱絡,花旗集團連月發布全球報告都聚焦在此議題上,並確認其全球市場規模在2.23兆美元以上。
4月中旬迄今,比特幣、以太幣價格暴跌40%、市值也蒸發30%,跨國金融機構原先為私銀客戶配置5%部位,卻因該客群的資產配置需要控管「風險調整後的收益」,外銀判定目前市場上的加密貨幣價格太過震盪,無法作好分散投資的角色,反之在近期的價格震盪中,DeFi系統、USDT穩定幣則因對美元價格穩定,市場十分正面看待。
新加坡星展銀繼與新加坡證交所合資成立專屬子公司,2020年12月啟動虛擬資產交易,已備妥內部IT系統,發布允許其私人銀行客戶投資比特幣,以太幣,比特幣現金和XRP,是亞洲第一家提供此項服務的傳統金融機構。
花旗、瑞銀、摩根士丹利都是支持新興資產類別的傳統銀行,BNY美隆銀行扮演託管銀行角色,高盛則全新設置一個加密貨幣交易室,一邊學習認識該商品、並掌握其核心技術,甚至到新創圈併購加密貨幣技術團隊,以加速把私銀及法人投資者的投資組合,能符合風險控管及預期收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