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戴瑞瑤/台北報導
政府祭出一波波打炒房措施,但似乎未見奏效。據金管會的數據,銀行房貸加建築貸款餘額在2021年11月單月增加逾千億元,是2021年6月以來再次出現單月增加破千億,顯示政府前3波打炒房效果有限。因此央行在12月祭出第4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金管會也正研議提高國銀第3戶以上房貸風險權數,試圖掐斷炒房金流。
據銀行局統計,截至2021年11月底購置住宅貸款餘額為8兆6614億元,單月增加835億元;建築貸款餘額為3兆1098億元,單月增加327億元,等於2021年11月單月房貸加建築貸款就增加1162億元,月增突破千億元。
而2021年10月單月房貸餘額增加696億元、建築貸款增加200億元,因此10月單月房貸加建築貸款的增加金額只有896億元,還不到千億元,顯示房貸加建築貸款餘額在11月單月出現大幅增加。
若以2021年前11月來看,前11月房貸加建築貸款增加9626億元,增幅達8.9%;跟2020年前11月增加8618億元、增幅8.8%相比,不管增幅與前11月增加金額都比2020年略高,顯示政府前3波打炒房並未出現明顯效果。
除央行在12月祭出第4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金管會也正研議「新招」,擬提高國銀不動產授信的風險權數。當銀行承作越多不動產放款,風險權數就會越高,計算出來的資本適足率就會越低,而銀行為達到資本適足率要求,大多會用減少授信等風險性資產來因應,也因為銀行承作不動產放款成本墊高,可能會提高利率、降低貸款成數或減少承作不動產放款。
據了解,目前銀行局正研議就土建融、餘屋貸款部份拉高風險權數,房貸部份則是針對第3戶以上房貸,不希望影響到自住與首購族。
銀行局官員表示,金管會重點是關注在銀行授信資產品質的控管,相關政策環扣在銀行授信資產的健全性,不管是提備呆或風險權數提高,都是要提高銀行損失承擔能力與營運韌性,銀行吸收存款必須要配置合理,不能扭曲市場資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