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誌勇
國家的文化政策,在藝術文化發展過程中應扮演關鍵角色,沒有優質且專業的文化政策,便無法在政策執行、經費補助、輔導徵選等各環節貫徹執行,輔助藝術文化的創造。
台北藝術中心斥資逾54億元,卻因經營團隊的合約問題,導致籌備經營團隊成為「一人團隊」;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則因以「促參法」的政策方向,導致營運危機;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更因「是否優惠台中市民」的議題,吵得沸沸揚揚。
從諸多藝文界的紛爭中,凸顯出執政者對於發展藝術文化應具備的文化政策、資源挹注、空間場域及人民美學教育等面向,都缺乏全盤性考量,在永續經營的精神面上一直力有未逮。以近來諸多重要藝文館舍面臨的困境中可以發現,執政者在分配藝文資源、治理文化事業之際,完全忽略藝術文化的獨特本質,甚至將文化發展的基本原理棄置一旁,取而代之的是以政治經濟的利益為優先。
從文化政策考量、補助輔導機制,到藝文館舍建立等面向,在在都缺乏根植於專業性的考量。以致,在政治利益考量為前提,所擬定之相關策略,皆難以將藝文館舍視為專業場域,更導致在利益衝突下,產生非專業考量下的妥協。歸根究底,在文化政策貫徹過程中最缺乏的是對「專業性」的尊重。「專業」聽似簡單,卻是多層次且困難重重的一道關卡。
社會學家恩斯特‧葛林伍德(Ernest Greenwood)認為專業應俱備5種特質:系統的理論、權威、社群認可、道德規範、形成一種文化。綜觀近年台灣發展藝文發展的景況,政府的文化治理思維與施行策略並未能真正重視此矛盾衝突;更因民眾對藝文事業認知不足、專業文化政策制度匱乏,以及給予專業創作的空間狹隘,而無法高度體認國家發展藝術文化的重要性。
台灣藝文領域目前面臨嚴重的惡性循環,正是因為非專業因素考量下的藝文發展。民眾對於藝文特殊屬性發展的不了解造成排斥,進而向民意代表陳情,民意代表因害怕得罪選民流失選票,施壓於政府相關部門,政府部門面臨壓力,不僅不為管轄的藝文館舍辯護,反倒質疑藝文館舍的營運。在劣幣驅逐良幣的險惡環境中,藝文館舍發展終將成為政治利益與土豪劣紳勢力下的犧牲品。(本文作者為臺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文化與創意學院署理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