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淑君/基隆報導
民國38年300多位從大陸山東搭船撤退來台居戶,在基隆上岸落腳後形成「山東巷」,早年元宵節別人掛燈籠,他們家戶掛蘿蔔燈,還送到祖墳,寒風細雨中處處搖曳著蘿蔔燈燭光,流露著家鄉的溫暖,如今剩下馬鳳鳴一家還堅持這項傳統。
馬鳳鳴說,即使父親去世8年,他們繼續用作蘿蔔燈來思念父親,小時候挨在爸爸身邊作蘿蔔燈的傳統,也成了父親留給他們最美的回憶和最深的年味。
來台第三代,承繼馬記齊魯麻油廠的馬鳳鳴說,元宵節作蘿蔔燈在他家已有78年歷史了,一次作30多個,有紅色、白色,放上自己作的燭蕊,下午先送到祖先墳上,晚上則在家中各角落點亮。
早年大家點亮蘿蔔燈,還會比賽看誰家燒得長、點得亮?點得越長、越光亮,代表第二年生意更好、身體更健康,蘿蔔燈也和天燈、水燈一樣,把路照亮,讓祖先找到回家的路;但約7年前起,就僅剩他家還送蘿蔔燈到祖墳,再也看不到處處搖曳著蘿蔔燈燭光場景。
當夜色來臨,他們看著這些燭光,好像回到小時候,這些長輩都還在身邊。80歲的馬楊美愛是本省人,當年嫁給外省人差點鬧家庭革命,她說,她努力融入山東人習俗,作餃子、饅頭都難不倒她,元宵節作蘿蔔燈是上一代給的福分,要再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