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
政府為幫助受到貿易自由化衝擊的弱勢產業,編列九百多億預算進行調整支援措施,卻被外界批評「看得到、吃不到」,經濟部為此研訂相關子法,將新增個別廠商申請管道。只要中小企業認為受到市場開放衝擊並提出證據,就可以主動申請輔導補助,最快下半年開放。
貿易自由化調整支援條例去年於立法院三讀通過,經濟部表示,目前正在修訂子法,包括企業受損認定辦法、勞工受損認定辦法、觀測機制等,將於六月前提出。
經濟部指出,為了協助國內弱勢、易受貿易自由化衝擊的產業,政府推出輔導措施,要主動幫產業打預防針。例如,協助台灣儂儂褲襪取得MIT微笑標章、拓展海外通路等。
過去官方也規劃特定產業,包括十七類弱勢產業(陶瓷、製鞋、成衣、織襪等)以及九類易受貿易自由化影響的產業(印刷工業、工具機)等。
經濟部考量「強的產業中也有弱的廠商,弱的產業中也有強的廠商」,為了避免過去輔導措施有漏洞,今年提出精進措施,將新增開放個別廠商申請輔導管道。
工業局指出,廠商需提出一套調整改善計畫,如升級、轉型或是退場,政府會有相對應輔導措施。但官方不可能直接「金援」,預算主要還是花在研發、認證、技術提升等,但補助比例會比較高。一般研發補助約是官方與廠商五五分,貿易自由化輔導,政府會補助較高比例。
經濟部指出,廠商需要提出證據,確定因為貿易自由化關係導致營業額受損,如連續三個月或半年,工業局與貿調會將認定。
工業局指出,因果關係是能否申請到輔導最重要的關鍵。舉例而言,台星FTA已經生效,台灣鋼鐵廠商可舉證因此導致面臨新加坡鋼鐵競爭而受損。另外,官方也准許替代品受損申請,例如廠商可以申訴,因為開放自行車進來,電動自行車廠商受損。
經濟部強調既已決定要「開門」,就不會刁難,只要廠商符合資格認定,都會接下案子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