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林周義/台北報導
新冠疫情改變人民生活,對心理健康也構成影響。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18日公布以全台1706名大專院校學生為樣本的「學生壓力調查」,發現疫後大學生變得更不快樂。疫情前的大學生僅約16.3%可能具憂鬱傾向,如今則提升至25.5%。心理師呼籲政府投注經費,擴充大專院校輔導中心的人力,成為學生的堅實後盾。
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陳柏霖表示,疫情前多數的大學生都為「中幸福中憂鬱」,其次為「高幸福低憂鬱」。歷經百年大疫後,「低幸福高憂鬱」的錯亂型和「低幸福中憂鬱」的愁善型,衝進前2、3位。
陳柏霖說,這項調查顯示,大學生的幸福感減低,憂鬱傾向則大幅提高。台灣大學生將近36%屬於中度心理健康狀態,即中憂鬱傾向,另有25.5%可能具有憂鬱傾向,與疫情前的16.3%相比,疫後大學生憂鬱傾向多了9.2%。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新冠疫情對大學生的影響超乎想像。在資訊爆炸的現代,現今大學生所承受的壓力也與過去相差甚遠,除對未來的迷茫與不確定性、課業壓力,還得在有限的時間處理大量的事務。
衛福部今年8月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至今服務了1.4萬人、3.4萬人次,其中3成評估為高風險,皆轉介醫療院所治療。胡延薇認為,除應考量擴大辦理或增加次數外,若能將經費挪作擴充大專校院輔導中心人力之用,將更能給予實務現場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