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淑芳/台北報導
搶新創商機,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豪氣在今年股東會上表示,今後每年都會撥出公司2~3成的資源用來投資新創公司,昨日銜命前進校園搶才的集團副總裁呂芳銘強調,「鴻海求才若渴,只要是人才,不管是不是來自頂大(頂尖大學)鴻海都歡迎。」
大有鴻海就是新創企業大金主的架式。科技瞬息萬變,因應時代趨勢,鴻海也在持續轉型中,昨日應邀參加「邁向頂尖,開創未來-2015邁頂計畫成果展」、為其主題論壇開講的呂芳銘指出,2000年前的鴻海是「工業的鴻海」,以製造力取勝,2001年至2010年,鴻海轉型成「科技的鴻海」,在那個階段,鴻海致力於ODM轉型,將全副心力全都貫注在研發上,到了2011年,鴻海正式轉型為「科技服務的鴻海」,期待透過布局八大生活(含括工作、教育、娛樂、家庭社交、安全、健康醫療、財產交易採購、環保交通)架構,掌握未來全球科技的發展趨勢,由於其間牽涉的科技更為複雜,也彰顯出廣納新創企業的重要性。
著眼於此,鴻海除了在產業界擴大徵才,近年也將目光放在校園上,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美國卡內基大學、大陸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的台大、清大、交大、北科大、台科大到高雄科技大學,都有不同的合作專案,呂芳銘透露,未來甚至不排除會和印度理工大學合作。
呂芳銘表示,事實上,鴻海早在2001年,就開始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展開合作,期間累計送出81人次到MIT學習進修,其中還有1位工程師因而取得MIT大數據(Big Data)相關領域的博士學位,至於與中國大陸北京清華大學合作主要做的是奈米碳管基礎研究,相關技術已成熟,且已經應用在觸控面板產品上。從研發到商業化原本就是一段漫長的道路,呂芳銘引述集團新推出的創業媒合服務計畫KICK2REAL媒合的結果發現,創新團隊構思出來的新創意,其中僅44%可募到資金,但募得到資金,還可以將創意充分展現出來的佔比只剩下25%,亦即10個人之中,能夠成功創業的僅剩一人。
創意無限,但如何才從中沙裡撈金?針對此點,鴻海有其特有的新創企業投資邏輯,呂芳銘歸納選擇標準有三,第一是他必須是跨國性的產品,因為這樣市場才大,第二是他必須能以平台的方式呈現,亦即鴻海要投資的不是單一的產品,最好此產品可以衍生出其他各種不同的商業模式,第三,背後還必須要有足夠的人才,可以支撐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