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賈蓉/整理報導
興建公共住宅已是各大都會區的首要政見!不只雙北、桃園、台中、花蓮等地方首長領頭蓋公宅,兩黨總統候選人也分別喊出20萬戶公宅口號,就是為了彌平房價高不可攀的民怨。不過政府帶頭作莊,也連帶影響既有的包租公客源,專家認為包租公應積極轉型,才能避免被公宅「多殺多」犧牲。
包租公透過2手段積極轉型,才能避免成為公共住宅政策下的犧牲品。(好房網News記者 陳韋帆/攝影)
廣設公共住宅已是房市主要政策之一,從台北市長柯文哲喊出「8年5萬戶」、蔡英文「8年20萬戶」、朱立倫「4年20萬戶」,各地公共住宅如雨後春筍般浮出檯面,不只桃園砸下6.7億在中路區周圍興建公宅,花蓮更推出總價250萬元的公宅,讓民眾大感「好溫馨」。
不過政府帶頭蓋房子、當包租公,卻影響了既有的租賃市場,包租公律師蔡志雄就在奇摩房地產中撰文表示,無論政府最後能完成多少戶公共住宅,公宅數量愈來愈多是可預期的事情,也因此包租公會受到大量物件競爭,導致租金收益遭到衝擊。
蔡志雄認為,現在的包租公可以透過2手法增強自身優勢,例如除了提供房客居住空間外,再從室內設備、家具著手美化,與公宅產品做出區隔;或者開始做功課研究店面、辦公室、旅館、日租套房等標的,畢竟此類物件與公共住宅類型完全不相同,租金收益自然不會受到公宅的影響。
房仲企研室主任徐佳馨則是向政府喊話,認為政府廣設公宅立意良好,但也不可以遺忘掉房東的權益保障。徐佳馨在《日光大道》中指出,政府應創造房東、租客可以雙向溝通交流的管道、提供更透明公開的租賃交易資訊,才能達到居住正義的真實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