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記者戴瑞瑤、魏喬怡/台北報導
壽險保單給付大於保費收入的狀況持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因解約率升高,總保費收入下滑,出現現金「入不敷出」,金管會表示,因升息,部分保單解約成本低,儲蓄險與投資型保單保費下降,資金流向其他金融商品,導致新契約保費收入慢,因此保險公司現金流的控管更重要。
壽險總保費歷年多在3兆元之上,最高峰是2018年有3.5兆元,但2021年正式跌到3兆元之下,去年也只有2.3兆元,今年前八月只有1.47兆元;但壽險給付今年前八月高於保費收入,前八月總給付為1.55兆元,總保費比總給付少約764億元。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壽險的流動性不是僅看總保費收入減總給付,保險公司還有利息與投資收入,近年因利率走高,的確部分保單到期或解約的成本低,導致新保費收入慢,但流動性不會是需要擔心的問題,「主管機關會跟業者一起面對,不會讓業者『只能靠自己』。」
保險局局長施瓊華指出,保費減少不代表獲利不多,保費下降部分主要是儲蓄險與投資型保單,且儲蓄險降下來不見得是壞事,過去因儲蓄險一路膨脹,壽險資金被迫要到國外投資,風險提高,現在商品轉型改賣保障型,保費收入即降低,累積比較慢,轉型期間保險公司對現金流的控管更為重要。
施瓊華說明,「給付大於收入」不見得會是長期情況,利率若一直維持在高點,資金會停留在其他金融商品,只要利率不要驟升、驟降,保險公司在資產配置調整上可好好控制現金流量,就能安穩度過這一關。
但保險局亦坦言,儲蓄型保費收入也不能一口氣拉到很低,因此,有宣告利率平穩機制,讓壽險業者在適當時機可做調節,讓保單較有吸引力,同時也放寬附條件交易的債票券種類,有助於壽險業者緩解現金流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