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和生/屏東報導
隨著時間年輪緩步向前,終日焚香不斷的廟宇,因為信眾香油錢挹助,被逐一翻修,新穎建築卻猶如鴻溝與歷史斷了連結,萬丹采風社是為保留故鄉文化而生,30年來始終與時間賽跑,挖掘許多耆老記憶裡的寶藏,讓人在閒暇之餘能繼續回味下去。
萬丹采風社30年來始終與時間賽跑,挖掘許多耆老記憶裡的寶藏。(圖/中時電子報)
集結成書 記錄在地點滴
提到萬丹鄉采風社,不能不談的是該社靈魂人物李明進,擔任興化國小教師的他,有感於現代化的過程加速地方文史消逝,新的文化沒有保留下歷史軌跡,讓他甘願無酬甚至自掏腰包,積極投入鄉土文化研究工作,默默從事田野調查,足跡遍布全鄉各角落。「在地方說理念沒有太大作用」,采風社透過一次次活動,號召鄉民參與,把萬丹的紅豆、甘蔗,還有廟宇文化、街廓歷史,全都一點一滴保留下來,之後集結成「萬丹鄉采風錄」一書,成為萬丹子弟及外來遊客認識寶地的敲門磚。
李明進於2012年去世,現任采風社長李錦和,就是他當初培植的萬丹大專青年返鄉服務隊一員,持續接棒守護萬丹。談到這塊從小生長的土地,李錦和眼睛一亮,像是被觸動開關似得,話匣子打開開始滔滔不絕。甘蔗產業 養活不少家庭「很少人知道萬丹有全台甘蔗唯一的育種場」,李錦和說,農村時代甘蔗產業猶如現在的「台積電」,是撐起台灣5、60年的經濟基礎,同時養活不少家庭,日本人走訪各地,最後選擇萬丹作育種場,至今培育出214個品種,五分車載運甘蔗的畫面,是當地人永遠忘不了的童年記憶。
萬丹信仰中心媽祖廟,新穎宏偉的建築外觀,裡頭卻保存國寶級大師黃龜理與唐山師傅楊秀興打對台留下來的木雕作品,「把廟從中隔開,左右風格大不相同」,各自引用歷史典故,看得出互別苗頭,仔細一瞧彷彿還能看到當時同場較勁的景象。
廟宇藝術 最佳鄉土教材
李錦和說,廟宇是通俗藝術的殿堂,各鄉鎮都可找到很有藝術價值的廟宇,從裡頭的彩繪、木雕、石雕等,涵蓋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是最好的鄉土教材,如花瓶代表平安、魚代表年年有餘、鹿是祿,此外,引伸意義如鴛鴦(恩愛)、牡丹(富貴)等。對於田野調查,采風社從未因時代演變的腳步加快而追趕不上,反而像是在跟時間賽跑般努力不懈,包括全鄉老樹調查,採集耆老口述歷史,舉凡廟宇建築、民間戲曲及傳統音樂的保留,萬丹采風社因著這塊美麗土地而生,也凝聚故鄉幾百年來的愛鄉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