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魏喬怡/台北報導
明天與死神不知誰先至。
2020年初始,就發生空軍黑鷹直升機迫降意外釀成八死五傷慘劇,而2019年來重大意外事件頻傳,包括蘇澳斷橋事件、多起公安意外、台中違章工廠導致兩消防員殉職、校長夫妻因自家電線燃火意外身亡等,壽險業者建議,民眾在電視上看到社會新聞時,如果是發生在自己身上、自身家庭裡,保障到底夠不夠。
以蘇澳斷橋事件油罐車司機的工安意外為例,全球人壽創悅營業處區經理、MDRT台灣分會會長倪韶謚表示,發生意外事故、重傷入院後,導致數個月無法工作,這時候最基本的實支實付醫療險、日額型醫療險就會立刻發揮作用。
高危族群善用醫療險,補強傷害險不足。圖/photoAC
倪韶謚指出,由於建築工地鷹架搭建工人、營業用貨車駕駛等工作者的職業等級屬於第五、第六級,在投保傷害險時,常會遇到保費較其他職業更高的狀況,甚至第六級職業類別的工作者常會被拒保。由於此等級職業類別族群常在工作時發生高風險意外,所以更要審慎盤點自身的保障,以免意外、疾病發生時,毫無準備。
倪韶謚解釋,一般來說在規畫傷害險時會分做三塊,分別是傷害險、傷害醫療險,以及傷害住院日額,當這些職業類別在傷害險會被拉高保費時,可考慮從醫療險的部分來補強,例如拉高實支實付醫療險的額度來補足傷害醫療險、加強日額型醫療險來補足傷害住院日額。
倪韶謚表示,像是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癌症險等,都可以從家族病史中略知一二,也就是當民眾在看到這新聞或是得知家族親戚罹病消息時,就應該要立刻檢視自己的保障是否足夠。
至於「保障到底要多少才足夠」,倪韶謚也分享估算方法。他指出,民眾可以先參考鄰近醫院的住院病房費用、或先估算期望接受醫療品質,對照自己的實支實付醫療險、日額型醫療險是否足夠支應,如果預算足夠,還可以加入自己的每日薪資做為參考,「完整計算因住院一天新增多少花費、減少多少收入,就是最適合的保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