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潘欣中/恆春報導
留在都會賺錢或回鄉「尋根」修族譜,你會選擇哪個?30歲的張洧齊,2年前辭掉電子公司工作,回屏東縣恆春鎮老家修族譜,進而發現有140年歷史的北門張家祖厝,面臨自辦都更將消失的危機,決定為守護祖先的珍貴文化資產奮戰到底。
張洧齊是恆春鎮張家第十一代子孫,過去只有清明節才返鄉祭祖,2年多前,在家中發現祖父張造仔30年前花了近2年完成的家族世譜圖,後來得知(原吉公派下)張家子孫沒有族譜,恆春張氏宗親會理事長張榮志也希望由張家子孫來編纂族譜,為不讓散居各地的6000多名後代心有遺憾,決定接下這份服務宗親的工作。
「接下後才知道是個『工程浩大』的任務!」沒有修族譜經驗的張洧齊,先到圖書館、上網找資料、問學者;他說,田野調查很累人,在被採訪人家做系統性的記錄、錄音、錄影再帶回家整理,1天頂多採訪2 、3人,每個族人故事有悲有喜,放入臉書社團「張家歷史教育協會」,也成了族人情感寄託交流站,這是無形收穫。
在歡喜收集資料過程中,他卻得知北門張家祖厝正面臨土地重劃將被收購危機;他說,去年發現當地有家民間公司正辦理自辦都更,面積達1.6公頃,張家祖厝部分土地被納入,如果過半數地主同意都更,依法將被強制分割收購,為搶救恐將消失的祖厝,他依文化資產保護法向縣文化處提報為歷史建築。
「之所以珍貴,因它見證了張家的開發的歷史軌跡」,他說,北門張家祖厝是第六代興建,是有140年歷史的「一條龍」5間式閩南建築,建材用楓港石混以石灰紅土砌造,外圍種上數層刺竹,有擋風禦敵功能,未來希望做為「歷史教育展場」;文資委員已會勘2次,但祖厝有41人持分共有,要說服過半人同意,又是個大挑戰。